6月13日,诗人郑愁予因心脏衰竭在美国去世,享年92岁。带着化不开的乡愁,这位“中国的中国诗人”,终于在达达马蹄声中归去。
1952年,19岁的郑愁予出版诗集《梦土上》,书中收录的《错误》成为现代诗的经典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诗中这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次次被人吟诵与引用。
郑愁予曾称《错误》的原型是古典诗中的闺怨诗,还说自己之所以将“马蹄”作为诗中意象,皆因童年逃难经历。抗战时期,他与母亲逃难时经过一个小镇,目睹马匹拉着跑车飞奔而过,对马蹄声印象深刻,写诗时自然浮现于脑海,所以马蹄声背后,是历史沧桑与个体悲欢。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福建,世居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赴台。抗战期间,父亲郑晓岚奔赴前线,郑愁予随母投亲,一路辗转流离,所幸母亲在途中坚持教授古典诗词,使少年郑愁予在动荡中有所慰藉。
1951年,郑愁予借用《楚辞》的“目眇眇兮愁予”,以“愁予”为笔名,在《野风》杂志上发表《老水手》,这是他在台湾正式发表的第一篇诗作。
郑愁予曾先后任教于美国爱荷华大学、耶鲁大学东亚语文学系,直至2004年退休。2005年,他回到中国台湾,任金门大学讲座教授、东华大学荣誉教授。之所以晚年定居金门,是因为郑愁予家族属于郑成功后裔中的一支,对金门有着别致乡愁。
现代诗一直颇多争议,因为有太多诗人习惯用拗口蹩脚文字营造所谓的“现代感”。郑愁予令人称道之处,恰恰在于他能够融合古典与现代,以真正简洁和美的文字营造诗意。正如诗人杨牧所言,“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
郑愁予的一生无疑是传奇的。年少时辗转各地,成年后从台北到爱荷华,从基隆到耶鲁,他走过太多路,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要多得多。但他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忘一颗最初的“诗心”。
而郑愁予留给世界的,已经很多很多,一如那达达马蹄声的永恒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