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端午,何以生生不息?

2025-05-31 20:50 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标题:锐评|端午,何以生生不息?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又是一年五月初五,互道一声“端午安康”,话短字少却情深意长。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早已刻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粽叶飘香时勾起的家乡眷恋,纪念屈原中唤醒的文化共鸣,都凝结成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中国人对于端午内核虽有一致的理解,但具体到各地的节庆习俗上,还是能看到千姿百态的地方风情。南方地区水网密布,岁岁年年龙舟竞渡盛况夺目;北方人家注重祈福驱邪,五彩绳、纸葫芦、艾草菖蒲寄托着美好心愿。即便是一只粽子,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形状。“甜蜜”与“咸香”的口味之辩年年不休,“舌尖上的方志”里头,既有对口味偏好的坚守,也在无意中实现着文化延续。这些端午“标配”反复提醒我们,“节味儿”或许在变,但从来都如此隽永。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节日记忆,到了今天,传统端午也在释放别样的时代新韵。粽子不仅在口味上一再创新,盲盒、文创等极具“网感”的玩法,使得这道端午美食成了传递文化的媒介;艾草菖蒲或许不再常见,但那些既保留传统寓意,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人造装饰,还是给家里增添了浓厚的氛围感;“赛龙舟”早已突破江南水乡的地域限制,激昂的鼓声响彻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无人机拼出“屈原”惊艳夜空,跨越千年的“天问”,在当代得到更加绚丽的回响……传统节日从未如当下这般,被如此丰富的新兴元素激活。年轻一代对传统的重新诠释,正为我们的文化根脉注入青春活力。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为现代生活注入了更丰盈的精神内核,而在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中汲取力量,更好走向未来,才是对传统最深的敬意。正如《离骚》所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统文化的生命密码、文化自信的根基要义,或许就蕴藏于每一代人的赓续探寻中。这份穿越千年的智慧,为我们每个人提供着精神滋养,也是我们勇往直前最深沉、最坚实的力量。

粽叶飘香,锣鼓阵阵。承载着民族智慧与情感的古老龙舟,载着我们在新时代的浩荡江河中,继续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