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莫让盲人 “刷脸” 成为服务盲区

2025-05-15 17:06 千龙网

央广网报道,5 月 13 日,江苏扬州 80 岁盲人管先生在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因无法完成 “刷脸验证” 被拒。这一事件看似个例,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公共服务在技术与人性平衡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当技术成为 “唯一解”,执行者眼中只剩 “技术标准” 时,那些真正需要服务的人,是否已被服务系统的盲区悄然抛弃?

管先生自八个月大时双目失明,眼球缺失的他甚至无法完成人脸识别中最基本的 “眨眼动作”。当营业厅工作人员要求 “必须刷脸” 时,人们不禁疑惑:身份证已验明身份,肉眼也可辨别 “人证一致”,为何还要让盲人强行配合机器指令?《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存在非人脸识别验证方式的场合,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手段”,可为何白纸黑字的条款在现实中沦为 “纸面摆设”?

技术本应服务于人,却在某些场景异化为冷漠的 “铁栅栏”。从要求病重者 “亲自到场” 到 “证明我妈是我妈” 的荒诞要求,类似剧情一再上演。表面看是 “严守规则”,实则是服务意识的缺失。人脸识别技术虽能提升安全性,但若将其视为 “万能钥匙”,甚至为追求技术便利舍弃人的基本判断能力,这样的 “便利” 是否反而成为障碍?当双目失明的老人被迫与机器 “对视”,技术的冰冷与人性的温度形成刺眼对比。

公共服务设计需要 “弹性”,更需要 “人性”。制度刚性固然不可动摇,但若执行者只会照本宣科、不知变通,再完善的制度也会在执行中变形走样,出现 “盲区”。《办法》第五条强调 “处理残疾人、老年人信息时必须遵守无障碍原则”,现实中完全可通过人工核验、线下补充材料等方式破解技术困局。试想,若营业厅在刷脸失败后主动开启辅助通道,这场 “人机对峙” 或许可以避免。

城市的文明高度,往往藏在细微处的人文关怀中。地铁站盲道是否畅通、医院绿色通道是否敞开、残障人士证照办理是否顺畅…… 这些细节拼凑的不仅是服务成色,更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公共服务不能只盯着 “效率优先”,忽略对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毕竟,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不在于技术跑得多快,而在于是否有人愿意为走得慢的人放慢脚步。

技术不应成为弱者的门槛,公共服务的价值恰恰在于 “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当扬州这位盲人在营业厅与机器 “较劲” 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对公共服务盲区的集体叩问:是让技术定义人,还是让人定义技术?答案不言而喻。再精密的技术也是人造产物,而人性的温度,才是公共服务永不褪色的底色。

(李赛 张天放)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