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3月25日 央视新闻)
“免密支付” 的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无需再繁琐地输入密码,只需轻松一点,即可完成支付,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购物效率。尤其在一些小额支付场景中,让交易变得更加流畅,仿佛为消费行为按下了 “加速键”,也为商家和支付平台带来了更高的交易活跃度。
然而,当我们享受这种便捷的同时,却不能忽视其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电子货币支付的不敏感性以及 “免密支付” 的技术漏洞,将其变成了非法获利的工具。手机一旦丢失或账号不慎泄露,他人就能够轻易地通过 “免密支付” 进行消费,无需经过任何复杂的验证环节。更有甚者,部分平台虽然设置了单笔免密额度上限,但却无法阻止短时间内的高频次小额盗刷,往往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从本质上讲,“免密支付” 是支付平台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商业利益过程中的产物。平台为了吸引用户、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广这一功能,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消费者支付安全的保障。支付平台在技术研发和功能设计时,或许过于注重支付的便利性和效率,而对安全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措施不够到位。这就好比在建造一座高速行驶的列车时,过于追求速度,却没有给它配备足够坚固的刹车系统。
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否定 “免密支付” 功能以及整个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支付平台必须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要把消费者的安全放在首位。平台应加大技术投入,不断完善安全防护机制,例如加强对用户身份的识别和验证,采用更先进的加密技术,提高对异常交易的监测和预警能力等。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支付行业的规范和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法规,督促支付平台切实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对于消费者而言,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享受 “免密支付” 便捷的同时,要保持警惕,谨慎开通该功能,要定期检查授权应用,仔细核对账单信息,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交易。 (江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