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经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现有人工智能企业超 2400 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形成全链条完整布局。另有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市已累计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1035 家,占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的 10.83%。自 2022 年以来,北京连续三年保持全国 “小巨人” 第一城地位。(央广网 1月12日)
人工智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是创新发展生力军。人工智能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是全产业实现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决定着经济质量的成色。人工智能和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在制造业基础和产业链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北京在产业导向上瞄定 “高精尖”,紧抓创新一路奔跑,创造出了高效率、高价值,使首都成为我国独一无二的创新高地。
北京注重政策先行和机制创新,搭框架、铺基础。比如,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构建 “一区三中心” 布局,即创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国家数据管理中心、国家数据资源中心和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为创新型企业搭好台子。同时,北京还实施人工智能伙伴计划,汇聚 5 类伙伴 260 家企事业单位,打造 “人工智能 +” 标杆应用工程,为企业创新强化支撑。
北京创新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关键在于决策层看得准、抓得紧。为助力人工智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北京围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财税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 27 项措施,设立了百亿元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连续 7 年科研投入排名全国第一。近两年,动用 1.5 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 620 家专精特新企业大幅度提升数字化水平。
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截至2024年 11 月末,全市仅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就达 2101.55 亿元,贷款利率只有 3.01%。自 2020 年以来,北京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 27.5%,在这背后,是对未来产业布局的前瞻眼光,是抢先机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潮流的坚定信心。
减税费,解创新压力。研发投入是创新型企业常常遇到的难题,为给企业减轻压力,目前北京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 100%,并全面落地。税务部门按政策积极给企业送优惠,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 15% 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坚决落实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推动制造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2024 年前三季度,仅专精特新企业这一块,就按现行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 1400 亿元。
软环境是发展的硬支撑,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创新企业提供权益制度保障。企业的灵魂是创新,知识产权是内生动力。北京市搭建 “集成化” 解决纠纷平台,行政、司法、仲裁、调解衔接联动,形成保护合力,帮助企业 “一站式” 解决纠纷,降低维权成本,提升维权能力。
北京全面升级营商环境,打出 “高效办成一件事” 等系列 “组合拳”。注重推广柔性执法,29 个部门制定公布不予处罚事项清单,49 个部门推行非现场监管,为企业松绑,去年城管领域涉企现场执法同比下降 56.6%。
千帆逐浪,奋楫者先。从 PC 时代到移动互联网,从新能源汽车到人工智能,科技浪潮澎湃汹涌。创新型企业数量持续领跑中国,“独角兽” 紧追硅谷,人工智能产业领军业界,北京市在创新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展现出全球一流的科创能力。(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