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政府各项工作进入收官阶段,也迎来了各类年终总结和考核测评的高峰期。当前,不少政府部门采用群众满意度调查的方式,来衡量一年的工作成效、评价工作作风。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却对满意度调查加以“引导”,群众凭借“圆满回答”的截图或通话录音可得100元至300元不等的奖励,这样的形式主义“闹剧”值得警惕。
满意度调查贵在“真”、重在“实”,要有洞察实情的“眼睛”。调查时站稳群众立场、实事求是讲真话。唯有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讲真话、诉真情、建真言,才不会被形式主义所迷惑,才能让群众问题得以解决,为民工作落到实处。“注水”的满意度、“镀金”的好评,无异于“皇帝的新装”,会导致调查结果失真,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影响上级部门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假满意”的出现,还源于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将虚伪圆滑视为“懂世故”“会来事”,把反映真实问题当作“捅娄子”“使绊子”。面对调查时,他们不愿讲真话,想通过“非常满意”来掩盖基层矛盾和问题,营造“一团和气”。殊不知,讲真话是领导干部公心与正气的重要表现。只有愿讲真话,才能出实招、办实事、得实效。若长期造假,让“群众满意”脱离“群众心意”,只会误导上级、损害基层,积累矛盾,加剧不满,扰乱工作开展,侵蚀基层工作根基。
群众满意度调查旨在摸准实情,找到问题症结,提出解决办法。只有让被调查者讲真话,调查者才能更多了解实情。但在许多基层调查中,讲真话难。一个重要原因是调查者不愿听真话,因为真话可能“味苦”“带刺”,甚至触碰某些人既得利益,影响“政绩”。只有秉持公心,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带上愿听真话的“耳朵”,同时保障陈述实情者“言者无罪”,营造敢于讲真话实话的环境氛围,才能真正听到真话、摸清实情。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讲真话”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和最低标准。不讲真话,难做实事。基层领导干部只有敢于讲真话、道实情,基层工作才能卓有成效。(李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