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首位,中国已成为全球绿化增量最多的国家。(11月23日新华社南宁)
在广袤的地球上,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这一壮举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
“绿色长城”矗立,守护生态安全。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一项项植树造林工程正如绿色长城般拔地而起。从塞罕坝的荒漠变绿洲,到三北防护林的不断扩展,一片片新绿在大地上蔓延。塞罕坝如今已是一片百万亩的林海,有效阻挡了风沙侵袭,为京津冀地区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累计造林保存面积超过3000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升至13.57%。这背后是无数造林人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他们扎根荒漠,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绿色传奇。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升,绿色产业在中国迅速崛起。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林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一些山区,农民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既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脱贫致富。森林旅游也日益火爆,吸引着众多游客走进大自然。福建武夷山凭借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起了森林旅游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一些林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推动了产业升级。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理念如今已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从城市到乡村,从校园到企业,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绿色出行,乡村中垃圾分类、秸秆还田等环保行动成为常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人心,每年都有无数人参与其中。学校通过环保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媒体的广泛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企业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生产,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中国森林覆盖率超25%,成为全球绿化增量最多的国家,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这一成就不仅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相信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将更加美丽宜居,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清水的优美环境。(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