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马婧
据报道,10月10日工信部与北京市政府在京举行揭牌仪式,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标志着具身智能产业已成为构建和完善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科技发展迅猛,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些机器人不仅在制造业、物流业等传统领域表现卓越,还逐步拓展至医疗、服务业等众多行业。伴随这一趋势,有关机器人的讨论日益热烈,尤其是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岗位的问题。然而,所谓的“机器人威胁论”实则难以立足。虽说机器人在某些工作中展现出高效、精准的优势,但它们无法完全替代人类。人类具备独特的创造力、情感沟通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这些都是机器人难以企及的。而且,长远来看,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并非旨在夺走人类的工作,而是与人类相互协作,创造更多可能。它们能够承担一些危险、繁重且重复性高的工作,使人类从这类劳动中解脱出来,投身于更具创造性和人文关怀的工作。这种协作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工作安全性与生产效率,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不怕苦、不嫌累,工业生产搭载新引擎。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具有诸多独特优势,特别是在安全性、效率和精准度方面。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许多危险性较高的作业,诸如焊接、喷涂和重物搬运等,均可由机器人替代;在煤炭矿井这类高危作业环境中,若引入高智能化的机器人进行作业,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极大降低工人可能面临的风险;再如,铁路系统作为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典型行业,机器人能够在轨道检查、设备检修等方面发挥作用。若使用机器人完成常规的轨道检查和维护,既能避免人工在高风险环境下长时间作业,同时凭借机器人的智能化数据分析能力,还可更早发现安全隐患,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相较于人类,机器人能够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且几乎不受环境影响。这一特性在需要高持续性和高稳定性的工业生产中尤为关键。
当然,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并不意味着人类工作的消失,反而会促使工作形式的转变和人类能力的提升。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提高,往往都伴随着职业结构的变化。我们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后,并非失去了土地,而是各项产业的兴起为社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在机器人时代,众多重复性、体力要求高的工作将逐渐被机器人取代,而人类的工作将更倾向于创造性、复杂性和管理性。农业、交通、制造乃至服务业,工人将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专注于系统的管理、设备的维护与优化,以及创新的研发等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也拥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追求精神生活。
从搬运重物到端茶倒水,从进厂打工到做饭叠衣……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尽管短期内,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或许会对某些劳动密集型岗位造成冲击,但整体而言,它们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安全保障和生活便利,将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我们应当积极拥抱这一变革,推动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完善,以助力人们在新的科技环境下迅速转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未来的工作市场必然是人机共融的。利用机器人的优势,释放人类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将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最优策略。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服务行业,我们都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以开放的心态共同迎接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与具身智能一同迈向未来。(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