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岁末“年夜饭”是阖家团圆迎新年的重头戏,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广大群众对“年夜饭”的最大期望。近日,本市各区市场监管部门纷纷行动,开展“年夜饭”专项检查。确保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为市民送上一桌热热乎乎、安安全全的好饭。(1月28日《北京青年报》)
确保群众吃好这桌“年夜饭”,需要练就火眼金睛“真功夫”,往后厨多走两步。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逻辑是非常清晰而精准的。在当天的检查中,执法人员详细了解餐饮单位“年夜饭”预订和筹备情况,旨在知其大略。对后厨环境卫生、粗加工和烹饪过程、餐饮具清洗消毒、原材料进货查验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要在抵近扫描。着重对预制菜供货情况和储存环境进行检查,凸显问题意识。对餐厅后厨的白菜、豆角等蔬菜进行快速检测,并对餐厅的果蔬汁及蛋白饮料、食用植物油、小麦粉等食品进行现场抽样,盯紧食材安全。
这种顺着生产逻辑来追根溯源的执法检查,看起来好像是平平无奇的常态作业,但需要一番深入后厨、“望闻问切”、科学作业、数据说话、公正执法的流水作业专业技能。而且需要久久为功、疏堵结合,特别是写好有关抽烟检测数据发布和问题整改回头看等后半篇文章,如同大厨的煎炒烹炸,火候掌握在毫厘之间,不可等闲视之。
确保群众吃好这桌“年夜饭”,需要增强线上执法“专业度”,在线上多看两眼。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监管是法治行为。从年夜饭质量问题入手强化源头监管是一方面,从预定环节发力,确保明白消费、放心消费,为消费者节省每一个铜板,让经营者更加诚信经营、货真价实提升口碑,也显得非常必要。现代通讯发达,一个电话或者一个小程序就能订下一桌年夜饭,但是具体的菜单价格、服务费用,特别是套餐费用构成内容,是不是足够真实准确、货签对位、标识醒目、没有“猫腻”,显然需要执法部门替广大消费者提前去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捋一捋,在这方面,此次执法检查应该说做得很是细致,连半份菜、年菜礼盒的规格问题、价格问题,也都和相关费用需“明码标价”“写明说清”等一同关注到了,可见执法检查的系统性和深入性。
确保群众吃好这桌“年夜饭”,需要聚集综合治理“氛围感”,给执法多点动能。消费者的这顿饭能不能吃好、吃舒服,从环境安全到食材安全、烹饪安全、服务安全等,是成系列的一套安全体系保障,一个环节都不敢掉链子。各项执法检查要分工,也要协同,既要奔着问题去、当场开药方,也要尽可能少给守法经营者添麻烦,消防设施和消防措施的硬杠杠必须坚决落实,“明厨亮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必须查漏补缺,诚信餐饮企业和星级企业或“老字号”等荣誉加身的餐饮企业,能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些都很关键。时代翻新,“年夜饭”商品化、市场化、氛围化是新的生活时尚,也是美好生活的况味所在,包括消费者个人在内,都要为此多做些增香甜味的工作。(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