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最近,有网友提到,自己发在社交平台的照片,莫名其妙被人“挂厕”,对方发表不少贬损言论,评论区都是人身攻击。所谓“挂厕”,指当事人照片、行为或言论被网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厕所号”,亦称“网络厕所”。乍一听“网络厕所”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反胃和恶心感,不言而喻,其携带的消极、偏激、负面、戏谑等情绪必然是“底色”。从网友的遭遇来看,莫名其妙无辜“躺枪”,直接反应出“网络厕所”无非是网络暴力新变种新变异的“集散地”罢了。
“网络厕所”光是这个称呼,直接撕掉了网络暴力的伪装,进行一场言论辱骂、相互攻击、造谣诽谤的“黑色游戏”,毫无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底线可言。更让人感到担心的是,据知情人透露,“网络厕所”不管是“挂厕”的、还是“被挂”的,大多数都是未成年和年轻人。如此说来,在“网络厕所”进行狂欢的主体是年轻一代,那么受到网络暴力荼毒和伤害的还是他们。对“网络厕所”坚决说“不”,是一道“必答题”;从根子上折射,反对网络暴力任重道远,形势不容乐观。
“破窗效应”是因为“密不透风”。为何少数未成年和年轻人在“网络厕所”肆无忌惮、夸张乖戾,一副玩世不恭、逮谁怼谁、“唯我独尊”的模样,答案正在于“网络厕所”文化特别的匿名性和隔绝性,让个别自我约束、自我要求不高的年轻人,放大了内心人性丑陋的一面,以“键盘”为锐剑、以“匿名”为护盾,大放厥词、无所畏惧、有恃无恐,掀起一场违规违法而不自知的网络暴力狂欢。
“网络厕所”在线上,“现实的人”在线下。消除网络暴力,得从做好“人”的工作抓起。故此,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需在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以正确价值观塑造其健全乐观和健康阳光的人格。
此外,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网络监督触角留下“盲区”,就会给类似“网络厕所”等网络不正之风留下滋生空间。加大网络监督力度,铺设好网络监督体系网,特别是抓住监督盲区和“空白点”多多用劲。
此外更为重要一点,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人是网络原住民,其网络话语体系和网络行为风格早已“独成一派”,引导和教育年轻一代健康用网、正确触网,首先就得掌握“网络语言”、了解“网络风格”。否则,监督引导只会沦为形式,那些隐蔽性和隔离性的网络暴力等歪风邪气还是会在“眼皮底下”发生。(段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