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政府、安徽省政府在合肥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以下简称《协议》)。(6月30日 中国新闻周刊)
上述《协议》显示,从2023年开始,双方每年出资额度从过去的最多出资“2亿元”提升到“4亿元至6亿元”。此外,在断面水质补偿上,2023年补偿资金总盘增至10亿元。安徽、浙江为何会越“赌”越大?因为无论最终结局如何,大家都是赢家。
梳理近年来的媒体报道,参与“对赌”的省份其实还不少。比如黄河上游的河南省和下游的山东省经协商,于2021年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协议》约定,跨两省交界的刘庄国控断面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补偿金;反之,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给予山东6000万。
十赌九输,有赌必有输,但生态“对赌”,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输家。比如河南和山东的“对赌”。河南付出了努力,拿了1.26亿元,是赢家。山东掏了1.26亿元,却赢得了水质,同样是真正意义上的赢家。据了解,补偿协议签署以来,黄河入鲁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标准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稳中向好。山东虽然掏了钱,估计却在心里偷着乐。
在中国,河流纵横交错,不少河流横跨多省,要强化河流的治理,让水更绿,靠某一个省份的单打独斗,是很难见到实效的。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上游的省份觉得河流治污,是为他人做嫁衣,自己出钱出力,却受益很少,让下游省份坐享其成。实施“生态对赌”,让大家一起出钱出力,推动形成“上中下游齐治、干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的生态保护格局。让身处其间的老百姓畅享山更蓝、水更绿的优美自然环境。
生态保护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有时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需要算大账,算长远账。但是,生态环境具有区域整体性、时空连续性、资源公共性、经济价值性等特点。各地立足长远,主动参与到“生态对赌”来,确保汇聚起强大的治污合力,努力为一方百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实现“双赢”甚至“多赢”。(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