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志愿填报也成为热门生意。从数百元的智能填报,到上万的一对一指导都有。然而,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或“生涯规划师”,却是花钱买来的。(5月23日《北京晚报》)
高考志愿填报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考生的命运,但一些所谓的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机构收着昂贵的辅导费用,却不能为考生提供满意的服务,存在虚假、欺骗行为。高考志愿填报在即,各地在组织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的同时,教育行政、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还应联合行动管一管天价咨询费。
首先要管咨询资质。新华社曾报道称,咨询师培训数天就能上岗,打着招办退休人员旗号的“专家”可能只是干后勤的。北京晚报也报道,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或“生涯规划师”,却是花钱买来的。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对辖区的高考志愿咨询机构进行一次资质审查。如没有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上没有“教育咨询”字样,应责令其停止高考志愿咨询相关业务。
同时要管收费标准。目前,高考志愿咨询机构收费比较乱,咨询定价没有标准。如一家机构推出的高考志愿填报页面,其中“名师一对一指导”标价为5800元至50000元。北京青年报记者曾发现个别高考报考机构的填报培训叫价已经高达近10万元。市场监管部门要对高考志愿咨询机构的收费情况进行一次核查,并制定当地统一的收费标准。
更要严管欺诈行为。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夕,总有中介或网站宣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宣传大数据来自于教育考试院,这无非是营销口号,也是欺诈行为。各地教育考试院已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考试院按照教育部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对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数据均已进行公开。市场监管部门要对夸大宣传的高考志愿咨询机构进行查处。有些咨询机构利用家长爱子心切,在签订合同时就规定了很多霸王条款,要求家长提供考生高考志愿填报的系统账号和密码,并且规定该机构有权修改密码以保护和确认考生采用了机构所提供的志愿方案。
这些问题背后,是公益性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没有形成合力、缺少个性化服务。教育主管部门不妨在高中开设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上,加强高中与大学的“牵手对接”,为考生提供更准确详实的信息和更加个性化的专业指导。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要公开投诉举报电话,及时受理和处置考生、家长关于培训机构“天价咨询”服务活动的投诉举报。
当然,归根结底,专家视角、前辈经验、家长参谋,都代替不了考生的自我抉择。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实力和兴趣进行理性择校。(王红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