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基层是党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基层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更是传家宝,年轻干部要夯实调查研究基本功,找到调查研究“传家宝”的正确打开方式,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要坚持问需于民把准“症结”,切实提升调查研究的发现力。“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调查研究一头连接政策制度,一头连接社情民意,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幸福线”。做好调查研究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群众,既要从“小切口”入题,从群众关注的就业、现代社区建设等民生实事选题定向,顺时应势强谋划,与群众共绘“大场景”,也要从“小群体”点题,分门别类深入各类群体开展调查研究,鼓励群众畅所欲言,听取民声民意,用问需问策写好民生“大文章”。作为基层干部,不能“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应当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多到田间地头转一转,多到基层一线看一看,“打着灯笼”找问题,把一个个具体问题研究透、把一个个突出矛盾化解掉。
要坚持问计于民制定“良方”,切实提升调查研究的实效性。“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调查研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地取经”。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要想问真计、取真经,就要深入基层“神经末梢”,扑下身子、迈开步子、走出屋子,把群众当老师,把自己当学生,既要听群众的感谢话、顺耳话,也要听牢骚话、逆耳言,在真心实意的请教中打开工作视野、拓宽工作思路、丰富实践经验,才能防止“搭台唱戏”“走马观花”的现象。作为基层干部,绝对不能带着观点下基层、带着框子搞调研,要结合工作实际,提前做好调研前的计划和谋划工作,自觉融入基层一线,掌握基层情况,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回应群众所思所盼所想,用脚踏实地的“烟火气”代替纸上谈兵的“书生气”,这样才能听得到真话、察得到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
要坚持问效于民跟访“药效”,切实提升调查研究的满意度。“文以载道,以用为贵”。调查研究最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绝不能止步于“研究”,要持续深化调研成果,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招硬招”,坚持结果导向,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主动掀起问题的“遮羞布”,及时解决群众“大事小事”“急难愁盼”,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做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群众问题的解决。要坚持在“常效”“长效”上下功夫,形成常态化运用机制,从实际问题出发,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之道,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自然就会得到群众的“高分”回馈。同时也要强化督导,通过对群众进行动态跟踪、常态跟访,及时掌握决策应用成效,为优化调整决策实施提供准确依据,实现民心民意的即时反馈,以便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梁一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