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11月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介绍,二十条优化调整措施,都对常态化核酸检测和发生本土疫情后的区域核酸检测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地要基于疫情风险,科学精准组织开展核酸检测,“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码”。(11月17日《新京报》)
核酸检测工作,实现了感染者早发现、早处置,以快制快,可以说,核酸检测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国家二十条优化调整措施的隆重出台,对常态化核酸检测和发生本土疫情后的区域核酸检测,提出了新要求。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从常态化核酸检测、发生本土疫情后的区域核酸检测、以及对公共场所查验核酸检测证明等三方面,提出了具体而详尽的要求,这不仅能让各地充分掌握国家政策,全面提升核酸检测的精准性,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既不层层加码,也不随意减码”。
尤其是,在对公共场所查验核酸检测证明要求中,有个细节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于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这意味着,今后,家长在跨区域流动过程中,无论是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抵达目的地后要按属地要求进行“落地检”,还是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人员须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符合年龄条件婴幼儿,无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事实上,今年6月份,北京是就出台公共政策,对于0-3岁婴幼儿,可查验其同行人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需查验婴幼儿核酸检测证明。客观地讲,3岁以下婴幼儿,作为特殊群体,一般都会跟随家长活动,出行范围非常有限,出台这项制度安排,则意味着,既做到科学防疫,精准管控,又要增加防疫工作中的人性化元素,体现疫情防控的人文关怀。
必须看到,国家层面出台防疫20条,初衷是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让普通公众重新拥抱生活,减少疫情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既然国家对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于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做出制度性安排,接下来,各地要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当然,特殊人群不止3岁以下婴幼儿,不妨进行扩围,比如将年龄在在80岁以上,或者生活不能处理的特殊人群,都纳入进来。
总而言之,在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地疫情实际情况,做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和人性化防控,坚持杜绝“一刀切”,层层加码,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疫情防控、民众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兼顾。(文/吴睿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