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津芦铁路(天津至卢沟桥)修至丰台,这是北京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条复线铁路。百余年间,从一条到多条,从零公里到上千公里,北京铁路见证着北京的历史变迁,也见证着首都的繁荣与发展。
走进新时代,铁路作为建设交通强国的先行者和开路先锋,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建设绿色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展现先行作为,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铺路搭桥”。
铺绿色发展之路,让首都环境更优美。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是时代潮流,也是民心所向。在京雄城际、京张高铁等线路设计、建设中,铁路部门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打造绿色的铁路基建设施,构建移动的绿洲长廊,为“千年大计”建设、“绿色冬奥”盛会铺设了一条条智能铁路、生态铁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铁路持续发挥大运量、高能效、低排放的运输优势,大力推进“公转铁”;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普及电子客票,向旅客们传递低碳服务;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发挥高铁成网运行和安全快捷等优势,精准投放多种运力资源,打造绿色、快速的“高铁快递”……用实际行动守护了“绿水青山”,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了铁路力量。
搭产业疏解之桥,让城市发展更健康。2017年以来,北京累计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近2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644个,这其中铁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红门服装纺织品批发市场来到河北沧州,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来到高碑店,部分院校、事业单位入驻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选址曹妃甸,云计算产业基地落户张北……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每一个项目疏解地都有铁路线的穿梭,这其中有偶然,但更多是必然。交通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支撑,也是产业转移选址考虑的重点。京雄、京哈、京张……一条条铁路线将沿线各地与北京紧密相连,拉近了时空距离,使资本、信息、技术、人才流动畅通无阻,也使沿线各地成为北京产业疏解的沃土。一般性制造业和区域批发市场在“轨道上的京津冀”支撑下有序退出,为北京的科技信息等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腾挪出了空间,新能源、信息电子、互联网等产业快速成长,使北京经济发展实现了“减量提质”。
在首都深刻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近年来,市域铁路网越织越密,各大火车站功能优化调整,“说走就走”不再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不断提升,蓝天白云成常态;医院不再拥挤不堪,公园不再人满为患……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自新北京丰台站开通以来,该站南北广场成为附近居民的遛弯好去处,在路旁散步、在草地旁小憩、带着孩子在广场上嬉戏流连……崭新的站房、翠绿的草地、幸福的居民,在蓝天白云下形成一幅生动美丽和谐的画卷。这幅绝美画卷源于科学的谋划,凝聚着各行各业无数劳动者的汗水。正如这幅画卷中的北京丰台站一样,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铁路用先行作为在徐徐展开的京畿大地宏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牛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