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自家孩子用的“小天才”儿童平板电脑,张雯气得脸色铁青手发抖。管控系统显示:6月15日,孩子小林玩一款“蜘蛛侠城市猎人”游戏时长达3小时24分钟。另外还玩了“恐怖老奶奶”等多款游戏,游戏时间很多正是上网课的时间。且在小林下载的多款漫画App中,充斥各种含有色情、暴力、有悖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华商报》7月11日)
报道中,五年级的小林承认,他通过儿童平板电脑内置的应用商店,搜索并下载一些12+游戏。从只言片语中,亦不难猜想,孩子在上网课期间,利用张雯对儿童平板电脑的信任,在缺乏监督的条件下,偷偷玩游戏。试问,自称“网课专属”“绿色下载”,实际上却无法保护儿童远离“少儿不宜”,甚至加重孩子游戏沉迷、漫画沉迷,那买来有何用?
众所周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青少年居家上网课的情况增多,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随之增大。不少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学习便利,保护孩子坐姿、视力,采购了各类专用电子产品。然而,一些儿童平板电脑虽然标榜“儿童专用”,本质上不过是普通的平板电脑安装上一些儿童学习娱乐APP而已,开放性网络功能与普通平板电脑别无二致,自然易受到网络空间的负面信息影响。
反思被报道的儿童网络沉迷现象,我们千万别小看这届青少年。他们自小生活在由物联网、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构建的网络社会,具有高超的用网水平。不少孩子,还未学习物化生、政史地,便开始接触编程算法。只要能玩得开心,总不吝啬花费大把时间钻研,如何绕过系统屏障,绕过父母监督,实现“游戏自由”。甚至,即便关闭内置应用商店,孩子们也能想到其他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的办法。
防范青少年因儿童平板电脑接触有害信息,关键在于实现“内容隔离”。例如,建议有关部门联合前沿软件产业,开发儿童专用移动操作系统,与安卓、IOS、鸿蒙等面向大众的操作系统相区分。搭建儿童专用网络,联合教育教学机构,定期进行内容检查,确保该系统仅限于儿童学习及娱乐。加强后端管理,升级硬件接口,防范有心人通过外置设备,接入安装游戏、直播、漫画等软件。
近几年,学习类APP屡屡出现涉黄涉暴内容,一度引起广大家长的普遍担忧。观察种种网络乱象,不难发现,网络有害信息对儿童群体的影响从未停歇。我们针对儿童电子产品的管理,不能长期停留于疏堵失调的粗放化阶段。提供细致、全面、可靠的内容防护机制,必须成为相关软硬件产业发展的刚性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