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网约车乘客呼叫“执法人员”查车丢了谁的脸?

2022-06-14 16:35 千龙网

有网友爆料,6月11日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位网约车司机因拒绝一位男乘客车内抽烟遭其举报。网传视频中,该乘客拨打的举报电话不是座机而是私人电话,还自称“负责处罚审核”工作,网约车司机疑似遭遇“钓鱼执法”,这名乘客疑为交通执法部门公职人员,有“公报私仇”嫌疑。(《华商报》6月14日)

可笑的是,被涉事乘客呼叫而来的工作人员,发现网约车司机的证件齐全之后,还煞有其是地对涉事乘客说,他的举报无效。而涉事乘客则企图挽尊,质问司机“欺骗”了他。孰不住如此诙谐的场面皆被记录在摄像头当中。虽然,据有关部门通报,涉事乘客被当地的区交通局清退,一些领导被处分及批评,可这起事件也着实能引发人们对滥用权力的反思。

倘若面对群众举报,当地执法部门真的做到“随叫随到”“秉公执法”,不失为一方百姓之福。然而,从被曝光的视频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恃强凌弱”“滥用职权”,将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变通为欺压他人的利器。在那位工作人员身上,我们找不到对人民群众的尊重,而是对人情关系的示好。试问,生存于这样选择性执法的环境下,网约车行业好得起来吗?

诸多案例表明,如果执法人员缺乏对权力的敬畏,即便打着执法的旗号,严格依照法规检查,也有“公器私用”的危险。对于己有关的严,对于己无关的松,对身边人跑得比兔快,对身外人走得比龟慢,如此执法生态,即是在鼓励执法人员围着权力转,围着人情转,进一步亦会导致群众不得不向被滥用的公权靠拢。

我们常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执法若摄入个人情感、私人关系、自家利益,群众则难以建立对公权的信任。而失去群众的信任,执法便没有权威可言。要知道,行政执法的目的是“教育人”“保护人,而非“打击人”“诬陷人”,只有让群众感受到行政执法的公正与温情,才能让大多数人乐于依照法规做生意。

说到底,我们并不反对执法人员深夜执法,并不反对发现问题立即举报,而是希望执法检查能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之上,通过公开的电话,依托公共的平台,依照公共的次序,合理使用行政资源。避免有人借私权“插队”,避免有人借公权泄愤,避免有人将自身权威凌驾于公职约束之上。

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针对这起公共舆论事件,还是呼吁当地纪检部门举一反三,深入摸排调查。搞清楚,在涉事乘客“习以为常”的举报背后,有多少执法活动属于“私人定制”,有多少群众举报被“刻意忽视”。(严奇)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