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对社会发展有着能动作用。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文艺工作者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植根于人民,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艺术繁荣发展。
优秀的文艺作品展现风土民情的底蕴。从陕西延安到长江三峡,从苏州评弹到国粹京剧,变化的是风土民情,不变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诗、词、歌、赋,每一件作品中都是时代的倾诉,这里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传递着百姓最淳朴的生活。纵使时代变迁,地方特色文化一直是颗常青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保持郁郁葱葱的朝气面貌。
优秀的文艺作品刻画百姓生活的影子。从《白毛女》到《红岩》;从《东方红》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从《智取威虎山》到《定军山》……这里有民歌、有评弹、有国粹,甚至还有现代歌曲,歌唱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的《天路》、思念回到祖国怀抱的《七子之歌——澳门》,它们都从百姓生活中走出,再现了当时的风土民情,承载着时代的分量,激发不同年龄段人民向上向善,传递百姓语言的作品才能经久不衰。
优秀的文艺作品带动观众心灵共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骨有肉的艺术作品都有其强大的创造背景,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达到主旨升华,带动观众心灵实现共鸣。回首80载,毛泽东同志在组织的文艺座谈会中鲜明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也符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内涵,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正确方向,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有了前行明灯。历史的维度划过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价值航向,擘画中国文艺发展宏伟蓝图,艺术只有服务于百姓,才符合我党的宗旨。
其实人人都是创作者,大家都是艺术家。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艺作品只要根植于百姓当中,为百姓代言,向百姓发声,传递正能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艺术更具生命力,生活才会更美好。(顾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