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抓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总的抓手。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强调,要激励广大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既要培养管理、科技人才又要发掘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既需要有行动力的追梦人、有号召力的带头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
聚焦“四个环节”,强化引育留用“一盘棋”。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好的人才生态和发展环境,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为吸引人才创造条件。加大引才力度,建立市场化引才机制,通过“项目牵引”“校企合作”“柔性共享”等方式,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实用人才。为培育人才提供平台。构建人才梯队,依托高校、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分类培养,增强乡村人才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为留住人才把好关口。从政策入手,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强化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着力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为人才搭建阶梯。树立以用为本鲜明导向,建立更加科学精准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力争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
完善“四个机制”,巩固组织引领“主阵地”。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机制的竞争。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完善定向考选机制。对接乡村事业发展,动态完善乡村人才需求目录,有的放矢地开展人才选拔和补充工作。完善待遇保障机制。强化资金保障,设立乡村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乡村农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人才项目的支持。完善精准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乡村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把是否体现干事能力、是否立足岗位职责、是否让群众满意等作为“硬指标”,分层分类开展差异化考核。完善有序流动机制。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开放、规范、优化人才市场环境,制定出台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办法,吸引各路人才“上山下乡”,让人才在基层显身手、展才干。
建强“四支队伍”,实现重点类型“全覆盖”。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建强定向培养人才队伍。持续推进基层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优化专业设置和指标分配,足额定向公费培养农技、水利、教育、医卫特岗人员。建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支持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乡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乡村产业复合型人才。建强科技创新服务队伍。选优派强科技特派员对口帮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农民合作和聘请职业经理人,逐步扩大“双创”、电商、乡村规划、法律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人才增量。建强乡村振兴工作队伍。健全从乡村人才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常态化机制,配强乡镇领导班子,选派优秀干部乡村挂职,大力推行“县帮带乡镇”“乡镇帮带村”行动,引导社会专业人才“组团式”下乡服务。
实行“四个纳入”,压实人才管理“责任田”。责任是工作前进、事业发展的基石。事实表明,哪里的领导干部责任感强,人才工作就会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反之则显“雷声大,雨点小”,虚的多,实的少。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工作,须在落实“责任”上下功夫。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出台符合地方实际的乡村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将乡村人才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地方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纳入党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要科学考核方式,突出书面考核、专项述职、结果运用三大考核机制,明确评定标准,并通过基础工作与特色工作进行综合量化评分。要明确责任主体,突出“一把手”、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定期开展抓乡村人才工作述职评议,研究讨论人才工作安排、部署与推动情况,逐级逐层传导责任和压力,督促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有效作为。(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