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 | 小心“熬夜常态”演化出“熬夜生态”

2021-07-15 15:04 千龙网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3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3%的受访者通常一周熬夜3次以上(3-5次占41.3,20%几乎每天熬夜)。之所以难以改变熬夜习惯,58.6%的受访者表示是工作生活压力大、事情多,58.5%的受访者认为是睡前习惯刷手机上网,不知不觉就晚了。(7月15日 中国青年报)

人人都知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古至今,中国人强调健康养生,一向反对熬夜晚睡。明代谢肇淛所著《五杂俎》即提出:“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随着时代发展,如今我们的熬夜情况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怎么看都不像是“进步”。

在本次调查中,00后占14.9%,90后占40.9%,80后占36.2%,70后占6.8%,60后占1.2%,似乎各个年龄段都受到熬夜影响。其实,运用抽屉理论看,青年人熬夜最重。青年人偶尔熬夜不可怕,可怕是“习惯性熬夜”“报复性熬夜”。回顾近年来广受热议的青年健康话题,“脱发”“猝死”“三高”等等都与“熬夜常态”相关。

“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成为青年人生活不可避免的矛盾。看书学习、工作忙碌、刷剧游戏等等带给人更刺激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从“难以习惯”到“可以习惯”,甚至一天中晚睡的这几个小时最为宝贵。明知熬夜不可为,仍有人欣然为之,一方面源于健康生活观念不够坚定,另一方面也源于熬夜现象逐渐演变成“生态现象”。

当个别现场成为普遍现象,人们对“熬夜”的接受程度就会增强,利用率就会增高。利用睡前的几个小时沟通工作、社交聊天、组队团战,熬夜行为构筑起奇妙的生活平衡,在人与人的作用间慢慢固化。“不熬夜的少数”在“熬夜的多数”眼中成了异类,人类不能抛弃社会性促使人们不得不熬夜。

对待普遍性的“熬夜生态”,不能仅仅限于“局部提倡”,而要“全面打击”。为了社会发展,据不能纵容熬夜成常态。必须用更细致严厉的法规,保障大众天生的“休息权”。例如,扩大防沉迷模式,要求直播行业、网游行业、电商行业加大对零点时段的管理,压缩时间与人数,督促网民早睡;例如,强化休息保障权益,提高企业单位熬夜补助门槛,禁止企业要求员工带工作回家。

当青年人习惯熬夜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孩子也逐渐开始喜欢熬夜?“熬夜”是可以传播的负面习惯。只有尊重科学,摒弃不科学的生活习惯,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才能生活在健康有序的社会氛围当中。

(文/严奇)

责任编辑:蔡健雅(QZ0020)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