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 | “露营热”能热多久就多久

2021-07-13 15:26 千龙网

现在,周末骑着摩托车去露营,已成为碳化松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个月他都至少要露营两次。近两年来他注意到,体验这项户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了。截至今年6月30日,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搜索“露营”,与之相关的笔记已超过29万篇,涉及露营地选择、露营装备品牌、露营玩法等多个方面。(7月13日 中国青年报)

近段时间,“轻奢露营”“精致露营”开始兴起。伴随着户外运动风潮,露营从“小众生活”向“大众生活”延伸。作为一类舶来品,露营产品的中国化道路无疑是成功的。对此,亦有媒体担忧:与露营几乎同期在社交媒体上“爆红”的野餐,如今已无太多声音,露营会不会也是“一阵风”?其实,无论延烧多久,只要有热度就是好事。

与充满仪式感的“野餐”不同,“露营”包含吃、喝、玩、乐等诸多方面内容,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时光更多,体验感更强烈更丰富,发展自然空间更大。许多年轻人野餐不过是为了拍照打卡,而露营则需要沉下心经营营地。与“户外生存”对接,还能激发年轻人内心中的冒险精神,这是单单纯纯的野餐所无法提供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去年年初开始,受疫情居家封闭的影响,不少人愈发感受到走出家门的美好。把大众从室内走向户外,也需要一个热度一个契机。露营文化搭乘网络风潮,吸引大众接触自然感知自然,未来发展于社会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古人说:“触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无论现代生活给予我们多少娱乐享受,我们还是需要返璞归真,接触自然,感受平凡的美好。露营生活带给我们接触自然的平台,于身心健康有不小的好处。利用露营生活,与家人、朋友、同事亲密接触,缓解职场压力与家庭焦虑,真的挺好。

就像网上很多人说的那样,中国人骨子里有种田的基因。实际上,露营与中国文化传统亦不相斥。《韩非子·五蠹》有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古人能在深山野林中开辟一片生机,今人却执迷于钢筋丛林,这不科学也不传统。

面向未来发展,露营文化不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野外活动技艺,从中药采集、中餐烹饪、传统工具制作中继续文化营养。将露营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鼓励人们走进农村,走进山林,从今偏远地区,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并给予爱好者更实在的体验。

(文/严奇)

责任编辑:蔡健雅(QZ0020)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