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 | 填报高考志愿也得防“大数据杀熟”

2021-06-18 13:43 千龙网

6月下旬,各地高考成绩将陆续公布,随之而来的就是高考志愿填报。有学者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将志愿填报这件事交给所谓的专业机构,用高价购买咨询服务,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家的一种焦虑。”互联网公司看到了这种焦虑,大数据指导“入场”了。(6月18日 科技日报)

在互联网时代,解决焦虑产生利润,且焦虑越大,利润空间越大。众所周知,伴随着AI技术落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是越来越多,在线上购物、旅游订票、网络金融、短视频筛选等方面发挥出突出作用。面对考生家庭庞大的志愿填报焦虑,自然有人期待用大数据玩出“新花样”。

大数据优势在于从海量的零散的无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提供有效的建议。有志愿填报软件产品负责人认为,填志愿的背后,是一场学生和家长信息收集和信息决策的新考试。志愿填报场景是典型的搜索需求,用户需要掌握大量信息,结合本人特点和意愿,做出决策。从技术优势角度看,大数据分析结果的确可信,至少能为考生家庭提供一个备选方向,缓解焦虑。

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却不一样。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取决于数据成分。数据来源不可靠,输出的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换而言之,除非大部分考生都选用同一款软件系统,为系统提供足够量的数据源,否则其分析结果往往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再者,每一年政策形势、校方情况、就业趋势变动幅度明显,因复杂多变又间断的信息环境催化出的牛鞭效应,致使大数据难以发力。

其实,大数据可不可信的关键还在于黑箱理论衍生的“黑箱效应”。考生输入需求,软件提供结果,中间如何分析推算,往往不得而知。大数据分析模型是否可靠?权重设计是否科学?输入数据是否真实?系统运作是否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考生家庭都不清楚。且面对长期不可知、短期不可测的分析结果,冒险跟着“下注”不可取。甚至会沦为运营商窃取个人信息风险,进行贩卖焦虑的“待宰羔羊”。

当然,相对于单纯的人脑推测,电脑的优势显而易见。只是就目前来看,将大数据应用在高考志愿填报方面还不成熟,家长和考生不能因为盲信技术,而忽视自我需求。只有自己做出的选择,才能对自己负责。

将大数据分析与AI技术结合,为考生提供建议是一个可以发展的方向。不过,还有赖于政府教育部门由上至下推导。毕竟政府教育部门才是各类数据最大的掌握者。只有统合大部分的考生需求,收集全面真实的数据,才能为考生家庭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

(文/严奇)

责任编辑:蔡健雅(QZ0020)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