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的双手、深情的拥抱、止不住的眼泪、哽咽的声音、亲手缝制的布鞋……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贵州省的许多乡村正在进行着一场场告别——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员要走了。村民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舍不得你走”的心情,诉说着与扶贫工作队员的深情厚谊。(6月10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当前,因新一轮驻村干部的轮换,在贵州很多已经脱贫的地区,都上演了一出“离别难”的戏码,有网友评价:“人心是杆秤,‘舍不得你走’是最好的评语!”
“舍不得你走”,体现出驻村干部与群众的鱼水情深。在脱贫攻坚时期,一批批党员干部带着任务,克服困难,来到艰苦的“脱贫战场”,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把所驻的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发展当地的产业作为消除贫困的利器,他们为了带领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当他们要走的时候,有的群众泪眼婆娑的说:“你比我的亲生闺女还亲啊。”简单的一句话,足以体现干群关系之间的鱼水情深。驻村队员在驻村时,怀揣着“百姓情怀”,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他们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求,关心群众的疾苦,真抓实干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孙中山先生说得好,“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好、民心安,民生糟、民心躁。只有民心得到很好的安放,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才有生命力,有可持续性。
“舍不得你走”,肯定了驻村干部的脱贫攻坚成绩。众所周知,驻村工作千头万绪,“驻”很简单,如何“驻好”才是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有这样一个概念,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物质需求是基本需求,是第一位,精神文化需求是高级需求,是第二位。随着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解决,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就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群众舍不得驻村干部走,除了朝夕相处的鱼水之情,更有驻村干部“领头雁”的带动作用。驻村干部们在自己所驻的村庄立足实际,高瞻远瞩,紧抓机遇,协调资金,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头雁勤,群雁就能“春风一夜到衡阳”,若头雁惰,将会出现“万里寒云雁阵迟”的情况。群众那句“舍不得你走”,就足以体现了驻村干部的“头雁效应”落在了实处,起到了实效。
“舍不得你走”这一场场离别,不管是簇拥行,还是悄悄地走,都诉说着扶贫工作队员与乡亲们的鱼水深情,传递着大家对乡村振兴的向往和信心。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振兴之路仍需要驻村队员“将心比心”,才能做到与群众的“以心换心”。
(文/陈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