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 | 大数据“杀熟”需注意?大数据“杀生”更须防范

2021-06-17 10:55 千龙网

北京的白女士(化名)去年毕业后进入一家律所。因工作需要,她相中了某知名教育培训公司的一款号称专门针对职场白领的外教“一对一”英语口语在线课。该课程原价47880元,总课时420节(每次25分钟),平均每节114元。客服人员在电话中告诉白女士,一次性购买课包可以打对折,最后的价格只需要23940元,平均算下来,每节课仅57元,且可以分期支付。出于职业习惯,白女士发现培训机构在电子格式合同中设置了两个重要条款:一是下单后超过30天不能退费,二是课程超过820天未学完的就失效。(6月16日 法治日报)

大数据“杀熟”,早已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大数据“杀生”,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并非熟知,属于新鲜事物。

所谓大数据“杀生”,是商家通过大数据,对潜在消费者进行精准画像,然后,利用画像特征来诱导相应对象购买特定服务或商品。而这些服务、商品暗含许多消费陷阱,从而让顾客在不觉不知中上当受骗。

拿白女士的事例来审视,这种商业操作模式可谓层层布局,故意设计满满套路:一是公司设计优惠价格折扣与付款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二是课程设计高达数百次,需要长期间完成;三是设置不利于消费者的电子格式合同,且采取温水煮青蛙式,让非专业人士的消费者,很难察觉得到。

显然,大数据“杀生”有别于大数据“杀熟”,不容易被识别,往往以非常隐蔽的方式,让购买者受到“无痛伤害”。一些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披着精准化、个性化的外衣,进行大数据“杀生”,从而让科技沦为网络平台赢利的工具,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也会降低电商用户忠诚度,损伤电商经济的肌体。

防范大数据“杀生”,实现“数据向善”,当务之急,必须规范网络预付款消费制度,商家在消费者付款之前要明确告知退款、使用期限等重要合同条款;借鉴最近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征求意见稿)》,针对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生”出台的严厉罚则,进而倒逼热衷大数据“杀生”的不良商家“痛涤前非”,不再大数据“杀生” 。

当然,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力度外,还要督促企业诚信自律,惟有多措并举,才能有效遏制算法变“算计”,让算法不再恣意“作恶”。

(文/吴睿鸫)

责任编辑:蔡健雅(QZ0020)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