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各种高考志愿填报广告铺天盖地,令高考学生和家长本就焦虑的神经更加紧绷。有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通过志愿填报辅导或辅助软件获取志愿填报信息的比例为32.2%,2020年同期数据为28.2%。这表明,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愿意花钱填报志愿,相关服务市场也因此更趋火爆。
目前,志愿填报软件和一对一咨询辅导是机构提供的两种最常见的服务。填报软件价格从几百元至千元左右,一对一咨询辅导价格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伴随着高考日益临近,这两种服务价格也随高考进程一涨再涨,但这“天价”背后的服务,却不一定靠谱。
有些广告对考生及家长宣称的“内部数据”,实则是各个渠道零碎信息的整合;所谓“从业数年”“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可能只参加了三四天培训就速成上岗;在填报策略上,机构往往会选择最保守方案保证成功率,这样才有利于给家长们“交代”。说到底,这些“忽悠”套路只是抓住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对考生的“前途”未必有益。
究其原因,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火热与多地高考改革落地有一定关系,但这也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在公开和整合招录信息等方面的不足,面对网上零散、隐蔽的信息,许多家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病急乱投医”。对此,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需进一步优化信息发布的渠道和方式,加强信息整合,以更好地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
与此同时,“天价”志愿填报服务与规划“专家”能力不匹配的问题也亟待监管,考生家长花高价却无法得到有价值的服务,这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也不利于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出实招、出硬招、出新招,加强对这一行业的规范整治,明确收费标准和监管体系,对那些夸大宣传、乱收费的机构应加强监管和查处,保障广大考生的利益。
对每个家庭来说,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越是如此,家长们更应该保持理智、冷静,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获取有针对性的招考信息,综合考虑考生的兴趣、实力,理性分析,防止掉进“天价”陷阱,这才是为孩子前途“买单”的正确姿势。
(文/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