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 | “扶贫车间”是易地搬迁的生动实践

2021-06-02 11:21 千龙网

今年30岁的罗宪超近年来辗转浙江等地打工,去年一家6口人从云南永善县搬到靖安新区惠民社区后,他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找了份加工手机膜的工作,月收入5000多元。他说,在家门口打工的感觉很好,不愁吃住,交通方便,还能照顾老人小孩。(6月1日 半月谈网)

为充分引导当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致富奔小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所在的基层政府积极引进企业,在厂房租地、水电费补贴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营造了“扶贫车间”发展的良好环境,并全力支持安置区和有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采取“企业+扶贫车间+群众”的模式,着力培育和发展“扶贫车间”,让安置点群众变身为产业工人。

“扶贫车间”的建立是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生动实践,也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性举措。“扶贫车间”使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了群众“足不出户、就地致富”。

不可否认的是,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办“扶贫车间”,规模一般比较小,主要以低端的手工技术为主,诸如服装、纺织等行业,技术要求低,工序相对比较简单,易操作,群众乐于接受,而且每月的工资以计件报酬的方式发放,群众可以灵活安排上下班时间,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

在安置区建设“扶贫车间”,不少原材料都来自于农村,不仅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使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又可为本地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群众找准贫困根子,解开思想扣子,有效激发致富信心,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诚实劳动,使家庭稳定增收,更可在一定程度上破解留守、残疾、年老、体弱等群众的增收难题。

但是,“扶贫车间”的建设须防范“只开花不结果”。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对群众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照顾,尽最大努力进行帮扶。还要扶上马送一程,利用自身优势生根开花结果,激发群众致富奔康的内生动力,吸纳解决更多群众实现就业,稳定促进家庭增收,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文/胡泊) 

责任编辑:蔡健雅(QZ0020)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