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 | 因材施教的路上不能“偏”

2021-06-01 10:43 千龙网

近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一段吐槽女儿的视频火了,还上了热搜。丁教授表示,自己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得了教育学博士学位,他的妻子也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然而,他却发现自己的女儿几乎完美避开了父母的学霸基因,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跑越远。丁教授表示虽然强制女儿学习补课,但发现孩子很不开心,于是决定放弃高压强制,希望孩子能发现其他方面的优势成为有用之才。(5月28日 人民日报)

这则新闻一出,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觉得原来北大教授辅导作业也跟普通父母没啥区别,在辅导孩子作业方面都一样难。同时也引起广大家长共鸣,不尊重孩子意愿一味“鸡娃”,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应该找到孩子合适的路径协助孩子因材施教。

就在5月27日,法治周末报道的一则新闻更是让网友愤愤不平,浙江杭州一10岁男孩因父母在学业上施加的压力过大而患上癔症,之前该男孩考试取得99.5分,也会被父母责怪,即使在孩子住院治疗期间,父母仍然要求孩子背乘法表。

在我看来,一方面,家长们应该加强心理建设,学会放平心态。对于孩子,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感叹自己为了生活打拼的不容易的同时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上一层楼,希望孩子的未来比自己更加优秀,而且部分家长都会有一种攀比心理,认为别人的孩子补课,我的孩子不补课就会被甩在后面,家长的一系列想法导致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加上对孩子教育上的迷茫以及沟通的问题,所以导致家庭教育经常“鸡飞狗跳”。家长们应该放平心态,欣然接受自己孩子的各项能力,发现孩子的特长、优势,因材施教,让孩子在兴趣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在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则是中坚,社会教育是延续、补充,其中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连接社会教育的枢纽。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每个孩子的接触时间并不比家长少,作为教师,应当和家长及时沟通孩子们的情况,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到孩子的优缺点,同时,建议学校在这一方面多一些家长公开课,让家长们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一片树叶,应当因材施教,成长的路上健康快乐才是持续前进的动力。

通过这个事件,不难发现北大教授的成就是令人羡慕的,但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只是单靠父母和自己就能获得,需要学校、社会的教育,需要家长的陪伴,更需要学校、社会的关爱,因材施教,静待花开。

(文/董雪)

责任编辑:蔡健雅(QZ0020)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