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临近,又到了防涝防洪的关键期。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力争到2025年,各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5月2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直以来,每到汛期,一场暴雨就让许多城市成为“水上威尼斯”。住在“海景房”、“划船”去上学等等,成了许多网友对城市内涝的一种“调侃”和“戏谑”。
缘何每到汛期,总能看到“城市看海”的景光呢?其实,造成“城市看海”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从气候和环境角度来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事件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其二,城市热岛效应,使暴雨出现的几率增加,导致降水集中;其三,城市汽车尾气排放等也会增加空气中粉尘、颗粒物,容易产生凝结核,进而产生降水。但笔者不禁想问:除了“天”的因素之外,难道就没有“人”的因素吗?
其实,“人”的因素就是不合理的城市规划,这也是造成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比如:一些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防洪设施没能跟上,同时老城区管道老化,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在出现连续暴雨的时候,就容易发生内涝。此外,城市大量采用硬质铺装地面,渗透力下降,而城市中植被稀疏,水塘较少,难以贮存雨水,汇水后易形成积水。
有人说,检验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一场暴雨就已经足够了。在暴雨面前,我们城市的排水系统几乎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这无疑击中了我们城市排水系统严重不畅的“软肋”,也给我们的城市管理敲响了“警钟”。
众所周知,暴雨是天灾,属于自然灾害。但这并不能成为城市管网建设止步不前的借口。近年来,极端恶劣天气确实较为频繁,尤其像暴雨,几乎年年会“光顾”我们的城市。因此,对于我们城市的管理者来说,应有清醒的认识,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而切不可暴雨一来,就让“城市看海”成为一道“风景”。
此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明确既要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又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这无疑是治理城市内涝的一个“好声音”,值得期待。
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切实做到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就一定能有效减少城市内涝,从而让“城市看海”不再年年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文/叶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