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称,在一些基层单位,存在“过度精细化”问题。有的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过度留痕,先拍照再干活、重复填报各类表格、层层书面上报,以表面的精细来证明工作的完美;有的只顾对细枝末节进行好看的“外包装”,至于落实情况如何却无人细究,实际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确确实实存在于不少基层单位。某地一基层干部就曾向媒体吐槽,他们为备战迎检工作,把工作资料做成立体书,还设计logo,精心制作视频,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就要花费8000元,迎检沦为了设计大赛,耗时耗力不说,还影响了实干。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基层单位热衷于“过度精细化”,和上级部门有着莫大的关系。一些上级部门检查督察考核基层单位,往往把主要时间精力都用在看材料、痕迹上,简单地以材料、痕迹论英雄。出现了“工作干得好,不如资料整得好”情况,这自然助长基层单位的“过度精细化”思维。工作好不好还在其次,关键是要把材料整得高大全,要让痕迹毫无破绽。只要纸上功夫精细化,成绩自然就水涨船高。
“过度精细化”,暴露错误的政绩观。仔细想一想,资料再高大全,痕迹再天衣无缝,但和工作的落实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一些基层干部的话来说,没有落实的动作,流程做得再完善,样子做得再漂亮,也仅仅是一种“呈现与展示”,于推动实际工作毫无助益。但让人遗憾的是,偏偏有一些人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维作祟,要把材料当实干,要把痕迹当政绩。从而“逼”得基层党员干部把大量时间精力用在“过度精细化”上,甚至因而荒废了干事创业。
警惕基层的“过度精细化”。仔细想一想,“过度精细化”表现在基层,破解之法恐怕还在上面。上级部门到基层督查检查考核的时候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看到材料、痕迹光鲜亮丽就赞赏、画圈。而是要到田间地头看看,到街头巷尾转转,和群众多聊聊,多一些问效于民,让民意成为评价一个单位、一个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这样才能打消基层单位“过度精细化”幻想,让他们老老实实俯下身子,尽心竭力服务群众,干出人民群众满意的实绩。
(文/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