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东部某省的一个乡镇,以前村里没有监控,需要夜间巡逻。为保证综治维稳,上级要求村里必须有巡逻记录。相关检查考核,往往也要看巡逻记录。现在每个村、不少村民家都有了监控,没必要再像过去那样巡逻。没有巡逻,自然也就没有了巡逻记录。但上级检查还要查看巡逻记录,为符合上级的检查要求,该村只有编写记录。
在基层单位,类似的情况时有所闻。一些上级部门的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在检查考核基层时,是年年照搬照抄上年的检查考核内容。这样不与时俱进,不根据基层实际情况进行的“官僚主义考核”,自然很容易滋生基层单位的过度留痕问题,“逼”着基层单位弄虚作假,以顺利通过他们的检查考核,不被他们问责追责。
前不久,媒体报道称,某地要求扶贫干部每天都要登录扶贫app用和贫困户的合影打卡,于是干部进村入户第一件事就是与贫困群众合影。更有甚者,一些扶贫干部为了“过关”,一次走访带多套衣服,穿不同服装,用不同姿势和贫困群众一起“摆拍”,存档备用。有时候,虽然他们有和贫困户群众的合影打卡,但他们人并未到贫困户家走访。
走形变味的“痕迹管理”,问题在下面,根源还是在上面。实事求是地说,痕迹管理变味,基层干部肯定有责任,但更多的责任恐怕还是在上级部门。一些上级部门的领导干部,坐在办公室,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拍脑袋”决策,特别是在运用考核“指挥棒”时,没有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而是流于形式、失之空泛,让一部分检查考核沦为“官僚主义考核”,逼着基层单位或过度留痕,或编造痕迹蒙混过关。
莫让“官僚主义考核”滋生过度留痕。痕迹管理本是好事,但如果上级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严重,考核基层单位时,重痕不重绩,简单地以“痕迹论英雄”,必然滋生基层单位的过度留痕。出现开会时要拍照“留痕”,证明“工作开会部署了”;在镇村开展某项工作时,也要拍照“留痕”,证明“工作已得到落实”……这样的过度留痕,不仅对实际工作毫无意义,更容易助长虚假漂浮的工作作风,贻害甚大,这值得各级党委政府高度警惕。
(文/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