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安徽省铜陵市郊区荷花塘水质出现异常,大量污水排入长江。当地在荷花塘大面积抛撒絮凝剂和次氯酸钠进行“撒药治污”。(5月9日 澎湃新闻)
“撒药治污”后,郊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认为“水体治理已完成初步工作”,因此在郊区政府网站公示的2020年12月份重点工作安排中,并未将荷花塘污染治理相关工作列入。但在向督察组提供的12月份重点工作安排纸质材料中,却临时加上了“继续做好荷花塘环境监管工作”内容。
仔细想一想,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治理水污染上,搞形式主义的撒药治污,铜陵市早已不是第一个了,在他们之前,媒体就曝光了多起撒药治污案例。比如山东省潍坊市为完成围滩河的治理目标,未开展控源截污工作,竟然“撒药治污”,依赖投放药剂,河流水质在验收前后“突击”改善后又迅速恶化,耗费4700余万元的河道治污工程未见成效。
治理水污染,其实很简单,一是切断污染源,让污水、废水不再乱排乱放,二是对已经污染的水体进行净化处理。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非常困难。比如要切断污染源,就要求当地的环保部门深入细致地进行污染源的排查,对违规排放的企业发现一起处罚一起,坚决防止他们乱排乱放。又如污染水体的净化,需要让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经过科学地处理,成为可以排放的干净水。这个过程,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如果平时不重视,是很难办到的。
但让人气愤的是,总有一些党员干部,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嘴上说重视,其实不重视。在遇到上级部门的督查检查考核时,为了蒙混过关,就病急乱投医,搞突击整改、饮鸩止渴,治标不治本的撒药治污,就成为不少地方政府部门应付检查的惯用手段。药撒下去了,水质暂时“洁净”了,但过一段时间,水体就露出庐山真面目,其污染程度可能比过去更严重。
保护环境,不是为了给上级看的,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是为了给老百姓创造一个舒适美好的生活生产环境。撒药治污不但不能保护环境,反而可能危害环境,给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危害。纪检监察部门一定要对这样的形式主义新花样露头就打,为老百姓守护好美丽的家园。
(文/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