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了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毕节市大方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黄家发官僚习气严重的问题引人关注。这位黄局长“官架子”着实不小,2011年至2020年,黄家发任大方县自然资源局(原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期间,在单位食堂,必须由其先行打饭后,其他干部职工方可用餐。(5月7日 中国青年报)
思想意识如何,必有其外部表征。正如纨绔子弟大多比较骄纵,而教养良好的人更懂得自尊和自爱一样,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准,特别是随着职务提升、岗位变化,也大多会反映在日常言行之中。有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也有的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其中,最让老百姓反感的是摆“官架子”。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黄家发就任大方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十年,竟然在单位食堂享受“领导先打饭”的特权,暴露出黄家发扭曲的权力观和严重脱离群众的特权思维。
黄家发摆“官架子”,无非是认为自己属于高贵群体:职务高,地位高,智商高,能力高,成就高,理当被众人捧着,理当拥有特权,甚至闹出“领导先打饭”的笑话。姑且不论其能力、水平是不是真的“高”,单说那种“领导先打饭”的思想念头,实质就是官本位意识阴魂不散。
毛泽东同志很早以前就说过:“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打官腔、摆“官架子”,必然滋生官僚主义之风、必然与群众渐行渐远,怎能当好人民的“公仆”?
干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争取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板着面孔,面目可憎,在单位食堂就餐居然要“领导先打饭”,这如何跟群众打成一片?何谈密切联系群众?刻意把自己装扮得高不可攀,想赢得百姓的“敬”,却只会寒了群众的心。
领导干部摆“官架”、打“官腔”、带“官味”,只会让老百姓敬而远之,疏远了与人民之间的感情,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最终成为孤家寡人。损害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卸掉所谓的“官架子”,重拾真正的“领导样”,架起官与民之间的桥梁势在必行。只有老百姓的眉头舒展了,领导干部的心才能放宽。
(文/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