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民政厅最新印发通知,明确今年清明节期间,全省各类殡仪馆、公墓、公益性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继续暂停祭扫服务,暂停组织集体共祭、骨灰撒海等群众性活动,对办理骨灰安葬业务实行严格的人数限制。要求各殡葬服务机构积极推行“互联网+殡葬服务”,来降低实地祭扫活动聚集带来的感染风险。(新京报网 3月18日)
随着清明节临近,扫墓祭祖话题逐渐成为热门,但由于目前疫情防控工作仍然吃紧,必须要考虑被病毒感染的风险。近期,各地政府部门为规避感染风险,纷纷印发清明管控通知,暂停各类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祭扫服务,暂停组织集体共祭、骨灰撒海等群众性活动,并推出了系列网络祭祀服务。像河北省就要求各殡葬服务机构积极推行“互联网+殡葬服务”,进而开辟了清明无烟扫墓新路子。
当前,乡镇干部承担的防火环保责任压力大,每到清明节这种压力更是突飞猛涨,使得乡镇干部谈“清明”而色变。在我国农村,人们出于对牛鬼蛇神的敬畏,传统祭祀礼仪观念尤为严重,通常会在清明期间以家族为单位对祖先们进行祭奠,来表达子孙对逝去祖先的敬重之情。祭祀时家族间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少不了的就是上坟烧纸祭拜,产生的烟尘势必会污染大气环境,同时也增大了引发火灾的风险。不少乡镇干部不得不在清明期间驻守“坟头”。
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不断地倡导移风易俗,大力推动文明祭祀、无烟祭祀模式,鼓励民众用鲜花代替纸钱,用网络祭扫代替上坟扫墓,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实现在家追思,以达到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火灾事故等目的。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有部分人认识到了文明祭祀的好处,但真正去采取的人还太少,大部分人仍难与传统祭祀观念做割舍,还未成为清明祭祀的主流方式。在清明节期间,各地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环保和安全压力,乡镇干部们依旧会很忙碌。
传统祭祀与新冠肺炎不期而遇,必然会引发该如何祭祀的思考,给新的祭祀模式腾出生存空间。疫情发生以来,为防止新冠肺炎病毒大面积扩散,各地政府要求人们减少外出、避免聚集,就会阻碍传统祭祀模式在清明期间的开展,倒逼人们采用新型祭祀模式,也让人们对新型祭祀模式有足够的认识。利用“互联网+殡葬服务”,推广应用网上祭扫、代理祭扫等在线服务,既可以在网上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又有效降低了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可能。
思念祖先,不在形势多么繁琐、场面多么宏大,贵在从心出发。特殊时期就要有所变通,让互联网代替墓地,传达出对祖先的思念。今年的春节不也是因防疫有所改变吗?文明祭祀改变的只是形式,并未改变祭祀本质,新时代应该有新的祭祀仪式,让清明节成为“无烟清明”,让思亲与防疫携手同行。
(文/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