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人生尚且不会一帆风顺,偶尔也会出现“不旋转”的“空转”期。但“空转”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抗拒、不改变,容许自己的“空转”期漫灌自己人生的全部,让自己的人生,成为“空转”的一生。
揆诸现实,工作中的“空转”现象则更为严重。例如,一些中央的好政策经层层“空转”后,到了地方政府就成了“变味”的“土政策”;一些地方文山会海不断,实际成效却未见。汇报工作时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模样,“条条框框”实难看清“真相”;部分领导干部甚至坦言:“无论什么工作,只要不是倒数第一就可以了”。正所谓:“棘手的事拖一拖,矛盾的事推一推,年复一年就“熬”过去了”。凡此种种,无不在思想“空转”、作风“空转”、能力“空转”中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了自己本该实干奋斗的光阴,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更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而地方政府“空转”之风,不仅让基层和群众深恶痛绝、急盼解决,更阻碍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前进步伐,阻碍了新时代改革行进的步伐。这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背道而驰。是时候向积存已久的顽瘴痼疾开刀,及时刹住地方政府“空转”之风了。
思想教育上发力,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根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思想“空转”必然导致行为“空转”。只有紧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不断加强干部思想教育,“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不断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从根源上拒绝“空转”,进一步预防和抵制“空转”。
作风建设上发力,守好勤政为民的底线原则。地方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干部,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干部为人民毋庸置疑。而一些干部习惯于“慵懒拖”,就是作风出了问题。只有对标“干事创业敢担当”,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民情怀和“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政治胸怀主动为党分忧、为民谋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谋发展,始终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成效的标准,才能进一步改进作风,进而取信于民。
制度体系上发力,完善调和鼎鼐的顶层设计。一段时间以来,饱受诟病的“文山会海”并没有得到彻底整治,反而塑造了一些以材料“论英雄”的领导干部形象。实际工作也许做得并不好,但汇报材料吹得“天花乱坠”,听汇报的人反而拍手叫好。曾几何时,民生工程变成了“材料”工程?故此,加强干部实绩管理,并严格制度考核已然迫在眉睫。只有从顶层设计上入手,打通干部管理的“中梗阻”,完善干部实绩档案,以民生实绩衡量工作业绩,而不是靠嘴巴说出来的和靠文字“编”出来的华丽辞藻,才能有效防止“文字游戏”带来的政策“空转”。
监督渠道上发力,拓宽社会各方参与途径。新时代新形势下,“家长制”作风早已行不通。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执政环节上来,“主人翁”意识更加强烈。正如基层党员干部们常说的:“靠政府是管不胜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倒逼机制,给“局部空转”形成了威慑力。也促使我们不断增加执政透明度,拓宽群众参与率,以及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除此之外,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和增强媒体关注度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