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里学霸“赫敏”艾玛·沃特森伦敦地铁丢书有了中国版本。15日,某机构在北上广三地上演“丢书大作战”,将10000本书投放在地铁、航班、顺风车中,希望这些流动图书能唤起市民读书意识。对此举,有称赞、有质疑,也有无人阅读的思考。
对爱读书的人来说,邂逅一本书就是多添一份喜悦。在早高峰拥挤的地铁里遇见一本书,的确给烦躁的心情一股“清泉”。不管是在通勤时段看一段文字还是带回家看整本;是下载主办方的微信二维码,继续关注这本书的阅读故事和主办方的图书馆,还是和这本书擦肩而过,只留下照片发朋友圈,都是自主行为,是你对这本书的态度和选择,何必太在意丢书人的意图和目的,到底是公益多点还是营销多点。
对此举质疑的点是侵占公共资源,不能改变国人不爱阅读的现状。一提到国人不爱阅读,就有一堆数据跟上证明。2016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权威机构的阅读调查数据肯定有科学根据,但问题是,中国14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和工人,如此庞大的被除数,结果数小显而易见。
丢书活动在北上广三地举行,相信单就这三地的阅读情况调查,结论不会是国人不爱阅读。现在的城镇中小学都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普遍上心,平均下来,每个中小学每个月的阅读书量都不止4本。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何愁长大后孩子们不爱阅读。随着城镇化和精准扶贫政策的稳步推进,农村学童和偏远地区儿童的受教育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全民阅读只是时间问题。
选择在早高峰的地铁丢书的确有侵占公共资源之嫌。在被挤成沙丁鱼的早高峰地铁里,居然有人用书“占座”太不道德,更何论在拥挤的人潮中娴静地看本书的意愿和心情。“一书一茶一世界”,看书的空间和心情很重要,相比来说,丢放在航班和顺风车的书,被质疑的几率就小得多。相比公益目的,公益的打开方式也很重要。
比质疑更有思考空间的是无人阅读。跟踪调查发现,这些流动图书有一部分没被认领或直接被清洁工人扔进垃圾桶。有人因此说,国人读书时间和兴趣越来越少。此话过于偏颇。
看见一本书留在座位上,不拿起有正当的理由。一,也许是前一个人遗忘的,留它等主人找回;二,众目睽睽之下拿书,有窃书之嫌。小时候唱的儿歌就教我们,“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捡到一本书的处理方式,总要耽误上班的时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毛主席也教导过我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公众场合,恪守本分也是一种文明行为。当然,的确有人对书不感兴趣。
拿起书的理由也正当。因为每本书的表皮都有“好书大作战”的贴纸,上面写道,“如果你捡到,可以免费阅读它。读完后,再放回公共交通工具上,让更多人有机会遇见它”。如果10000本书中有2500本无人问津,的确需要思考,丢书方式不对、市民素养差距大、公众对这类公益营销不感兴趣等。
如果称赞是对公益行为的支持和鼓励,那质疑里就有关注和期望。解除质疑的方法是顺人心,把公益持久地做下去。同时寻找正确的公益开打方式,比如,在公共场合开辟“图书角”或在偏远地区和学校建图书馆。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有价值和成效。(千龙网评论员 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