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日前通过手机定向推送和现场拦截进行访问,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4所在京高校的1686位应届毕业生就业意愿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7411元;毕业去向前三名依旧是北京、广东、上海,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仍是毕业生首选。(8月10日《北京晨报》)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直是个沉重的新闻话题,逐年攀高的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加剧了“就业难”问题。为此各级政府采取了倾斜政策鼓励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行业进行就业,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政策引导效果甚微:选择在北京就业的毕业生占71.6%,选择在广东、上海就业的毕业生分别占3.3%和3%。剔除回省就业毕业生后,毕业去向地人数居前三位的依旧是北京、广东和上海。由此可见,北京高校毕业生仍然青睐北京市,北上广一线城市仍是他们心中的就业天堂。
这次抽样调查结果与北京市教委去年公布的《2015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也基本吻合:93.2%的京籍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6.8%的京籍毕业生选择离京就业;48.3%的非京籍毕业生选择在京就业,51.7%的非京籍毕业生在京外就业。报告没有披露非京籍毕业生就业目的地,揣度而言,多数或许也在留在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扎堆北上广特别是京畿地区,造成人才过剩,资源浪费,城市人口剧增;另一方面却是中西部地区、基层缺乏高素质的毕业生,造成人才缺乏,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乏力。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各级政府也出台了政策措施予以引导,各大高校也号召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学生们把转变观念的口号也喊得震天响,然而在实际就业中却变成了“叶公好龙”。
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工资待遇相差悬殊。2015年全国各省份平均工资表显示,以城镇非私营就业人员为例,北京高达102268元,而河南只有42179元(部分西部省份未公布数据),相差60089元,毕业生选择薪水高的北上广地区就业符合经济人本性;二是中西部基层关系比能力更管用。在中西部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县乡等地的基层单位,由于传统观念和人际关系影响,关系比能力更重要,这也是很多地方招来人才留不住的重要原因。三是“故土难离”思想仍在作祟。上文中曾提及仅有6.8%的京籍生源毕业生离京就业,这其中或许还有不少是被迫离京的。另外调查显示回省就业也占比较多。虽然信息交通高度发达,但是对于京籍学生、对于原籍省毕业生来说,“故土难离”的思想仍根深蒂固。
要想破除转变就业观念中的“叶公好龙”现象,亟需多方发力:一是通过政策倾斜和地区津贴补助,尽量缩小地区间工资差距,减少到西部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心理落差,使转变观念不只是一句口号。二是严格规范用人制度,避免用人中的靠关系不靠能力,使得到西部到基层的毕业生能够在工作中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三是加强教育引导,积极宣传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更多的北京高校毕业生特别是京籍学生到外地、中西部就业。
略感欣慰的是,抽样调查也释放了积极信号:选择北京就业的占比同比下降了2.5%,选择赴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占比同比增长了1.7%。这个幅度虽然有点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期盼着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学生的多方努力,更多的学生愿意到北上广以外的广袤地区去施展才华,去建功立业!(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桂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