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网络募捐野蛮生长别玷污了爱心

2016-10-28 15:1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苏州市立医院一乳腺癌患者在阶段治疗结束出院后,为筹措后期治疗费,其女儿在轻松筹平台夸张病情,欲为母亲筹募30万元后期治疗费。据主治医生介绍,该患者后期的治疗预计自费需要3万余元。此事被网友曝光后,患者的女儿已将募捐金额降到5万元。轻松筹平台负责人回应称,目前家属5万元的目标募捐金额是合理的,等家属材料提交完备审核通过后,平台会与家属沟通,将募捐款直接打到医院。(10月28日《京华时报》)

网络募捐是互联网时代极为快速、有效的慈善方式,对于身处绝境的求助者来说,网络募捐及时筹集的善款可谓雪中送炭。不过,网络募捐在快速生长的过程中,因为长期处于法律规范和监管的空白地带,一些求助者的身份信息、筹款目的、款项用途等难以有效把关和跟踪监控,导致夸大其词陈述困难现状以求多募集善款的乱象频频出现,甚至还不乏以网络募捐之名行诈骗钱财的违法犯罪勾当,引发公众的信任危机。苏州这名乳腺癌患者的女儿夸张母亲病情,将区区几万元的后期治疗费抬高到30万元的募捐目标,正是网络募捐乱象频仍的一个缩影。

为规范网络募捐行为,今年9月,民政部根据慈善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的规定,就遴选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做出规定,13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入选首批合法募捐平台名单,标志着网络募捐规范化监管的开端。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长期乱象丛生的网络募捐而言,幻想通过对募捐信息平台的规范化监管来实现规范有序运行的目标,显然不现实。在这种意义上,全方位构建网络募捐的公诉良俗,也就成了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生慈善行为,网络募捐不可避免地会经历所有新生行为自下而上的“野蛮生长”阶段。目前,我国虽然已实施了首部慈善法,对网络募捐作出了原则性的法律规范,但法律规范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发挥其作用,网络募捐“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的过渡特征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全方位构建网络募捐公序良俗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众所周知,依法监管是网络募捐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最直接手段,但也应看到,网络募捐因为依托互联网技术而生,明显具有信息化特征,其本身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给依法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进而催生网络募捐的公序良俗,一直是横在主管部门面前的技术难题。笔者以为,综合施策不失为破解之道的优先选项。

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要坚持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用好用足慈善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将网络募捐平台的募捐行为纳入征信管理体系,让募捐平台的募捐行为完全置于公众监督的聚光灯下,从而以“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氛围,倒逼募捐平台当好善款募捐的“守门人”。另一方面,更要坚持社会共治的思维,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广大网民以及媒体等各方面的监督作用,以此构建起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确保法律法规形成足够的威慑力,让打着募捐幌子而实则骗取不义之财的违法募捐行为无形可遁。

毋庸置疑,网络募捐公序良俗的全方位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久久为功。在网络募捐依然还在“野蛮生长”的现实语境下,左手抓依法监管,右手抓社会共治,无疑是缓解燃眉之急的良方。只有如此综合施策,网络募捐“野蛮生长”的任性状态才有可能终结,公众基于慈善的爱心才不会被玷污,网络募捐公序良俗的构建亦才有良好的基础。(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智全

新闻细读:治疗费几万元却欲募捐30万 患者家属:金额已降低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张智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