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时间,一家网络众筹公司发起了2.3万多例医疗个人求助项目,筹款总额超过1.8亿元,379万多人次参与捐款。5月20日起,网友“午后狂睡_Silent”在微博上连续发表《轻松筹?另类发家致富手段》系列文章,质疑在轻松筹网络平台上筹钱的病人往往夸大治疗费用,筹款的目标金额可以随意更改,病人在拿到善款后用途不明,且平台在每笔善款中抽取2%的手续费。
该网友还称,部分在轻松筹上筹钱的病人实际是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卖惨骗捐”。这不是轻松筹第一次受到质疑。这家网络众筹平台,从开始做医疗个人救助就受到过公众质疑,其是否具有公开募捐资质、对于求助者的信息审核、所筹善款如何管理、求助者善款使用的后续监管等问题备受关注。(5月30日 中国青年报)
仅仅一年时间,轻松筹的筹款总额超过1.8亿元,379万多人次参与捐款,可见,慈善的热情从来都没有熄灭过,很多时候,公众不愿意捐款,只是因为心灵受到伤害。
不过,对于网络筹款,受到的质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质疑的问题基本上是这几个:是否具有公开募捐资质、对于求助者的信息审核、所筹善款如何管理、求助者善款使用的后续监管等等。如果不解决这几个问题,虽然网络筹款仍然在继续,但却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伤害,最终是伤了公众慈善的心。
《慈善法》规定的慈善募捐是以慈善组织为主体,为了慈善目的开展的募集财产活动,轻松筹进行的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民法意义上的赠予行为,显然,网络筹款是允许的,不过,却是要受到限制的。
公众对网络筹款的质疑,缘于相关信息公开不够。一方面网络筹款如何保证是“救命平台”,而不是“骗捐温床”?另一方面抽取2%的手续费是否合理。不仅如此,此外,对于求助者善款使用的后续监管却几乎是空白,这也导致了公众对善款去向的担忧。
网络筹款能走多远?在质疑声中如何完成华丽转身?这显然不是个小问题。在我看来,网络筹款的生命力在于“透明”。唯有做到任何信息是透明的,是经得起质疑的,质疑声音才会越来越少,生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否则,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网络筹款收取手续费,显然是必要的,毕竟支出的成本也很高,但既然是慈善行为,公益性是必须要保证的,因此,抽取的2%的手续费是否合理,这需要进行科学论证,不能说收取多少的比例由其自行决定,公众也应该有决定,可以收取2%的手续费。但在总数达到一定的数目之后,却需要降低手续费,如果将其当作是“生意”,且利润极高,则是公众无法接受的。
据了解,为了规避法律风险,网络筹款在审核上投入了很大人力,并制定了自己的审核流程,力求确保病人身份、病情信息真实。但这仅仅是事先审核,对于事后的善封如何使用却是处于空白。网络筹款是提供个人求助信息展示、募集捐款的网络平台,尽管只是通过朋友圈进行一次次转发,但已突破了熟人的范围,具有一定的“针对不特定公众募捐”的特征,因此,轻松筹应当承担更多的善款使用监督责任。
网络筹款在目前医疗保障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发挥了一定的救急救难的作用,其功劳不能抹杀,但却需要防止成为“骗捐温床”。因此,网络筹款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不能将眼睛盯在手续费上,更重要的是将做到信息透明化。如此,才会赢得公众的信任,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