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助学金标准应“宽进严出”与时俱进

2016-09-21 14:2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22岁的小刘是西安思源学院大四学生,今年他在陕北老家进行贫困生建档立卡登记后,按照规定可申请6000元助学金生活补助。但暑假他持《高等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情况证明表》在村子里盖章后,回到学校审批时,却被学校以“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为由,不给发补助款。(9月21《华商报》)

学校的根据是陕西2007年发布的《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9年过去了,物价翻番,当时的所谓高档品已经成为今天的日常用品,因此,拿“老黄历”框定新问题,还需慎重而行。

现在认定“贫困生”标准似乎成了高校很纠结的一件事。除了要有家庭收入证明,地方部门盖章外,有的搞“贫困生”竞选,“贫困生”评议,有的监督其消费状况,这些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都有损于贫困生的尊严,甚至造成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一些真正的贫困生由于自尊心强,可能不会去申请助学金,这可能又遗漏了真正需要扶助的学生。

对此,一些高校也都在认真探索好的路子。今年,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正式公布了对4463名贫困生话费调查的大数据处理结果,或降级或取消,有21人被“摘帽行动”取消了贫困生资格,还有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此前,南京理工大学也利用大数据,根据贫困学生在学校食堂里的消费情况,对贫困学生进行技术识别。大数据的使用,使识别贫困生的过程变得“温和”一些,但最多也只能是次优选择。贫困生如果需要改进一下伙食,或者一段时间内身体有病,需要增加营养,那怎么办?如果有假贫困生故意在食堂少吃,而跑到校外偷偷大吃大喝,这样的评定标准岂不成了摆设?

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我们还在拿传统的贫困印象当成了贫困生的认定标准。

在传统印象中,贫困生就要穿旧衣服、吃便宜饭菜、日常消费上最低要求,总之好像得比一般同学低一等才行,否则,他就不是我们头脑里的贫困生。现在这个观念应该改一改。

首先,贫困生的家庭收入认定,应该按照上个年度学生所在地人均最低工资保障线以下的水平来认定等级。

其次,大学生的必须生活学习用品,像电脑、手机等,只要是普通价格,都不应该和贫困生标准挂钩。

在发达国家,学生获得学校的资助,只需学生把家庭的收入、纳税证明交给学校。学校不需要去调查证明的真假,一旦造假被发现,学校将取消贫困资助,且会列入诚信档案,跟随学生终身。但我们国家实施诚信制度还要有一个过程,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农村种地自产自销或打工,难有纳税证明。

不过,我们可以建立征信系统。高校不妨继续进行有益的探索,即从现在的贫困生“严进宽出”改为“宽进严出”。在合理的家庭收入标准的框定下,只要学生认为够标准就可以申请,但必须与诚信挂钩,一旦被发现造假,将受到诚信系统的惩罚。同时,开辟更多的扶助贫困生的渠道,让贫困生在校园有尊严、快乐的学习生活。(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丁慎毅

新闻细读:申请助学金被拒 贫困生:只因我有电脑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  作者:丁慎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