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对待泼向高铁的“冷水”

2016-06-27 11:1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商务部原副部长廖晓淇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开幕式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还处在高铁走出去的初级阶段,中国投资者应全面了解投资环境,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现状、政策法规、行业规定等。

对廖副部长所讲的这些话,新闻的标题用了“泼中国高铁的冷水”字眼,很是抢眼球。如果单从新闻标题看,“泼冷水”似乎暗带贬义,但从他所说的那些话看,还是较为中肯的,可视为善意的提醒、变相的鼓励。

“中国还处在高铁走出去的初级阶段”,说的很现实。现如今,高铁作为一张靓丽的国家名片,走出去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意料之中或之外的挑战和考验。这其中,有成功的欣喜,目前,中国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合作,技术装备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已开工建设,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坦赞铁路等项目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同是也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周折,中美首个高铁项目可能流产、马泰高铁项目还处于未知等。

毫无疑问,中国高铁的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舒适快捷、兼容性强、性价比高等综合优势,并且具备拥有在高海拔、沙漠、冻土等极端自然环境下修建高铁的技术和本领,这些都是成功走出去的基本条件,再加上政府、企业等多方的营销、运营实践,使得中国高铁在国际铁路市场的认可度明显增加。特别是目前中国铁路12.1万公里的营业里程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60%以上的1.9万公里高铁的保有量,足以成为中国高铁有能力推进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有利佐证。

但从所遇到的周折看,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高铁的项目运营、品牌建设还是比较滞后,海外经营合作仍经验不足,把中国高铁的成本、效率、技术优势与国外公司的管理、品牌优势相融合,展开联合招标、联合运营,降低金融风险的能力还亟需挖掘,特别是要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际竞争力上下足功夫。看来,廖副部长所说的“中国还处在高铁走出去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凭空想象而说的,这样的“冷水”是带有一定温度的,需要冷静对待。

中国高铁走出去需要高涨的热情,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急功近利不可取,盲目前行更要不得。前期对高铁时速是否能提到350公里的冷静处置就完全是一种理智的反应。“风物长宜放眼量”,高铁要走出去,要将步伐迈的更加稳健,也需要这样理智的、冷静的思维。

事实证明,中国高铁走出去已经是大势所趋。不管是廖副部长所说的初级阶段,还是将来的中高级阶段,都需要用科学的、审慎的、理性的态度和行为去部署好高铁走出去的每一步,坚持步步为营,招招精准,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高铁顺风顺水的走出去。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王祝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