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与民航:并非“亮”“瑜”之争

2016-05-23 15:4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据媒体报道,5月15日19时,首次开行的京沪夜间高铁G8次列车满员从上海虹桥站开出,“下班后、用时少、当日达”的时间优势使得G8次一经开出就备受追捧。除了时间上比较有优势外,也有旅客认为,京沪间的晚间航班相对容易延误,也会促成部分旅客转向夜间高铁。

随着5·15铁路新运行图的顺利实施,此次被称为铁路十年来最大规模的运行图调整已经尘埃落定,而新图给百姓出行带来的实惠也已经让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此次调图,无论是夜间高铁的开行还是向二、三线城市的倾斜,经过十余年发展,技术已经完全成熟的高铁,正如在3400对列车中,动车组列车达到2100余对一样,高铁在铁路旅客运输中已经成为真正的主角。

从高铁发展之初,凡提到高铁,人们必拿其与民航相比。反之,遇到民航部门的问题,人们也习惯了把高铁作为比较对象,正可谓二者互相“躺枪”。这也使得高铁和民航两家部门在人们的习惯性比较和一定条件下的竞争中,被放到了相互对立的一面。

其实,如何我们做以深度的分析就可以发现,二者并非是“非你即我”、“既生亮、何生瑜”的水火不相容。看看发展初期的高铁,无论是在列车环境还是服务举措,在软、硬件两个方面,都是以民航为参照物,在“拜”航空为“师”。而随着高铁的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民航方面也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不断开辟新的航线,推进新的举措。“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事实上,正是基于近些年来自高铁的竞争和压力,民航部门在服务质量、正点率等方面才有了很大的提升。

而在应对竞争压力方面,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的高铁却表现出了极强的主动性和爆发力。在速度不及飞机、便捷不如公路的条件下,高铁在安全正点、舒适快捷等方面求突破,无论是推出被称为“陆地航班”的高铁动卧,还是开出被称为“红眼高铁”的夜间列车;不管是开行范围的不断扩大,还是雪雾冰寒等不良天气情况下的安全运行,高铁在为百姓出行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用事实赢得了旅客的认可。正如此次京沪夜间高铁的热销,只有摸透了旅客需求的脉搏、把好了市场供需的节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当然,无论是高铁增加对数还是机票的淡季打折,在二者的合理竞争中,最大的受益方是我们广大旅客,是我们老百姓。而作为受益者,我们也更希望看到两家在竞争的同时,实现民航线路与高铁线路的有效对接,让我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呼建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