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心理发展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课程也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是北京构建开放性教与学教育模式的一次创新。
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应该说,这不仅是北京构建开放性教与学教育模式的一次创新,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突破。这对教育品质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创新课程跳出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凸显学习自主性,让课堂生动有趣。
它一方面是教学在课堂外的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实践,能够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培养有机融合起来。而且,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选择课程,有利于自身特长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课程开展与实践的真正效果如何,还是得听听学生和老师们的声音。就以北京十八中实践课程的开设为例。去年9月17日,十八中初一四班学生李煜上了学校新开设的科学实践课后,让他感受最大的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感觉自己亲身体验了,比纯听原理讲解更能理解”。十八中教学副校长刘晓鸥也表示,不同于专门的物理、化学等课程,科学实践课不要求在知识内容上挖掘深度,而是侧重一个广度和学生的参与度。“这个课程还不仅仅局限在一本教材上,它引导老师把孩子们带出校园,去一些自然博物馆、生物博物馆等”。
显然,学校实践课程的开展,还是很受学生和老师欢迎的。
不仅如此,实践课也同样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点赞。如很多家长都表示,开展实践课,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多出来看看,多开阔视野,亲自动手,增强实践能力,不能总是憋在书本里。的确如此,多走出去,多动手实践,总会有收获。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把孩子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聚焦孩子们的实际获得,让他们在实践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