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科学实践让知识走出书本

2016-03-13 16:4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回想学生时代,实践课总让我们津津乐道且兴趣盎然。但凡做过科学实践的课程,过程和结果在记忆中都犹为深刻,较之于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容易巩固得多。可是,那时候我们的实践课安排总很有限的,分析起来,一方面是实践课离不开物资准备和时间投入,较之书本教育麻烦,所以能免就免了。另一方面是实验的过程能涉及的知识点不多,进度不快,所以急于赶教学进度的老师也给省了。

殊不知,实践课是每个有好奇心的孩子心仪的课堂。首都教育“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手脑并用”多彩课堂。书本的知识是抽象的,而实践却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孩子们通过实践“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这一点上可见,科学实践可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深厚的学习兴趣中更容易接受并理解知识。

实践,让学生与知识“亲密接触”,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在启发孩子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有助于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人们的认识向“关注平时,关注实践”转变,促进教育向纵深发展。如当今的初中生中,不乏学生能吃出茄子、包菜和土豆味道,却认不出其本来面貌的现象,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缺乏应有的操作和直观的教育吗?北京市初中学生在两年时间内要完成20个项目的学习,将完成次数和质量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作为中考依据,让学生不仅将知识停留在课本,也为打破固有的应试教育壁垒带来了契机。

更为吸引人的是,这种“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旨在发现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是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开放性”的教学课程能整合广义的教育资源,集中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教育资源更丰富、宽广,受教学生更多元,既有助于知识的传递,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并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实现对资源单位和活动项目的有效监管。

“开放性科学实践”为孩子们开启了多元的智慧课堂,不失为北京构建开放性“教”与“学”教育模式的一次创新。

责任编辑:向浩(QU0015)  作者:胡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