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心理发展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课程也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整合广义的教育资源,集中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在许多人的校园学习经历中,学习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书本知识学好即可。北京市在初中开展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人们对校园学习的认识。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应该走向社会,参加科学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北京市的初一、初二学生都是怎么参加科学实践的呢?有的学生来到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测量声速;有的学生在北京现代职业学校,观察自己指纹的“斗”,再从5个不同的指纹中找出自己的指纹,然后应用到具体的案例中;有的学生在中电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参加“自制鼠标”和“芝麻开门”课程学习,等等。
可以看出,这些科学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让学生动手参与,而不是完全听老师讲;都有科技含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大大延伸了学习的空间,在学校学不到的科学知识,可以在校外学习。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相关课程给人留下的抽象的印象,在实践中,学习过程变得很具体,每个学生都通过亲自动手,自己得出结论。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并不是走走看看那么简单,而是置身其中,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学习,因为跟实践紧密结合,是立体的,不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不再是静态的,是以学生为主的,不再是以老师为主的。让全市初一初二学生都参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给义务教育增加了重要一课,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