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购买一套百元左右的校服,竟被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班主任联合吃掉十多元的“回扣”。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曝光校服腐败案件引发社会各界关注。2015年7月以来,新华社记者先后四次赴当地调研发现,小小校服腐败利益链条“不简单”,上有红头文件“开道”、校服企业垄断经营牟利,下有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揩油”。而这腐败利益链条在当地存在十数年。(1月13日《兰州晨报》)
湖北教育系统被指联合腐败, 红头文件专门“开道”,这并非危言耸听。“校服腐败”也并非仅仅发生在湖北,其他地区也常有发生。校服资源是校服企业的财神爷。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各地以学校为单位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学生统一穿着学生装已实行了近二十年。校服企业一直紧盯学校校服生意,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教育部门以至学校也成为校服企业公关的对象。
校服企业除了通过各种关系网公关外,就是通过回扣的利益链来拿下教育部门,垄断校服生意。而校服定制一直没有进入政府采购范畴,都是由教育部门说了算,教育部门权力太大,于是校服竟成了“唐僧肉”,各路妖怪都想吃。校服企业通过各种公关,拿下教育主管部门的实权者,于是红头文件也成了校服企业的“令箭”,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形成了一条腐败产业链,回扣的诱惑,让教育部门乐此不彼为校服企业服务。而教育部门有关人员吃回扣的钱都是羊毛出在牛身上,最终由学生买单,都加价到校服上。
“校服腐败” 击中权力吃大户的软肋。教育部门的权力垄断,校服买谁的,和哪家企业定制校服,校服价格多少为宜,都是教育部门说了算,于是教育部门同校服企业形成了利益默契,“回扣提成”成了通行证,形成了事实上腐败的利益链是不争的事实。咸丰县43所学校或教学点全部存在这样的校服腐败,共有768名教职员工收受提成,累计收缴违规资金42.65万元。可见大面积“校服腐败”缘于“权力定制”。
其实,2015年6月18日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校服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严格依法进行校服企业登记注册,加强校服采购管理,加强采购公示,实行采购备案,同时依法严厉查处违规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建立校服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等等。但这些或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校服腐败”问题,将校服定制纳入政府采购范畴,交给市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没有暗箱操作的资本,让教育部门没有擅自定制的权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校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