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政府花钱的,怎么样也比不过替政府赚钱的。”从采购中心副主任再到2007年担任一把手,席传亮感觉民众对于政府采购工作的认识,很不够。在这个高危的行业里,席传亮说,他三分之一的工作都用来应对各种各样的调查。因为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各种“告状”从没停止过。(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从“两千元iTouch做优盘”到“中石化天价吊灯”,再到“百万元买酒”,政府采购行业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政府采购是个“肥差”,监管难度比较大,权力寻租成本较低。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份职业被贴成上了“高危”的标签。很多干部都是因为在政府采购中腐化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这个“肥差”也由此变成了很多人眼中的“烫手山芋”。
其实,采购对于政府来说非常重要,且不说日常所需办公用品,就连公共服务都开始走向采购。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采购不仅不会消失,将来还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政府采购既不应该等同于“肥差”,也不应当矫枉过正成为“高危”职业。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笔者以为,首要的就是做好权力分化工作。
在这方面,有很多积极的尝试。席传亮从海南省政府采购中心副主任开始,已经在采购部门工作了12年,他是我国担任政府采购中心主任时间最长的人。为了从源头上杜绝商业贿赂,席传亮废除了一个人操作采购项目全程的模式,改为分段式管理操作法,职能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权力分化,压缩了权力寻租的空间,降低了致腐的风险。
笔者以为,以这种实践为基础,对政府采购的权力进行更为科学、合理、严谨的分化,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扩大监管范围,畅通举报渠道,一定能够缓解“易腐”的“高危”风险。当然,我国目前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采购方案,这是政府采购屡屡“出轨越界”的根本所在。而监管的乏力也是滋生“采购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分化权力“力挽危局”的同时,必须要加快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采购进退维谷的危险。
只有多管齐下,从“制约权力”这个根本入手,才能给政府采购打好“预防针”,让“高危”不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