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三圈”建设,推动首都都市圈走向“化学融合”

2025-11-27 09:45 新京报

来源标题:“三圈”建设,推动首都都市圈走向“化学融合”

11月26日,《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此次规划建议,对未来5年北京发展的目标路径作出系统部署,也描绘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此次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要求“落实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挥首都‘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三圈”协同发展,并具体阐述了“推动通勤圈深度融合”“提升功能圈发展动能”“推动产业协同圈强链补链”的实施路径。

关于“首都都市圈”的这一系统性表述,首次出现在北京的五年规划建议中,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了新的阶段。

建好首都都市圈,支撑京津冀城市群

自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首都都市圈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

此次规划建议明确要求,落实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挥首都“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所谓的“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就是2023年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牵头,会同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共同组织编制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023—2035年)》。

作为首都规划体系中区域层面的专项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框架下的子规划,《空间规划》是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指导性文件,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一流都市圈、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城镇化角度而言,首都都市圈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域。首都都市圈约占京津冀城市群国土面积的77%、常住人口的71%、GDP总量的85%,无论是面积、人口、GDP都在城市群里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在空间上,京津双城以及由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组成的“两翼”均在首都都市圈内。这就意味着,建设好首都都市圈,就搭建起了京津冀城市群的主干构架和重要支撑,为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推动要素下沉,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1年来,京津冀协同成效斐然,但相比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仍有差距。

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关键在于如何缩小北京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差距。未来的突破点,一是进一步强化“两翼”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京津双城的互动。

具体做法是,先在“京津”“两翼”等较小范围内,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实现高端功能区域化,进而通过京津轴以及“两翼”对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地的辐射带动,进一步推动要素下沉,从而逐步缩小内部发展差距。

按照《空间规划》,在首都都市圈的空间格局中,“一核两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两翼”则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这为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三圈”协同推动首都都市圈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空间载体和发展平台。

“十四五”期间,疏解非首都功能坚定有序,市级行政机关完成搬迁,北京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

根据规划建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5年将保持每年千亿级投资强度,推进M101线、六环高线公园、北京艺术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在产业发展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则将强化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四大主导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而雄安新区作为另一翼,正在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此次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提升功能圈发展动能,支持雄安新区建设”,通过建好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打造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互补。

其中的亮点是,首次将“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纳入了5年规划建议中。而同样重要的是,要继续唱响京津“双城记”,也不忘辐射带的意义。

为此,此次规划建议要求,持续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建设,促进京津合作示范区转型发展。同时明确,要“推动京保石、京唐秦、京张承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发展”。

京津双城与“两翼”的联动发展,为“三圈”协同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通勤圈建设上,通过构建“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区域快线体系,实现快速互联互通;在功能圈建设上,通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布局,提升整个都市圈的民生保障水平;在产业圈建设上,通过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核心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

“三圈”建设作为首都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内容,正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向“深水区”。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的协同推进,标志着区域协同发展从单一领域向全方位、多层次转变。

通勤圈作为“三圈”协同的最基础层面,关乎着每日数以10万计跨省通勤族的切身利益,也是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的先行条件。通勤圈建设,正在从“打通断头路”向“构建网络化”升级。

在此次规划建议中,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被列为重点任务,要求“推动首都地区铁路货运环线规划建设,提高京津冀机场群港口群联动水平,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此次规划建议,还特别强调要“推动通勤圈深度融合”,具体包括“加强区域快线连接,深化通州区与北三县、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通武廊等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

功能圈的核心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一体化,这是首都都市圈建设的软实力体现,也是“十五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功能圈建设,则从“设施联通”向“机制创新”深化。

规划建议要求“提升功能圈发展动能”,对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和唱响京津双城记做了明确要求。在具体部署中,“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成为功能圈建设的关键内容,要求“广泛开展合作办学,加快跨区域医联体建设”。

同时,“推动政务服务同事同标、资质互认、跨省通办,协同优化营商环境”也被列为重点任务。

产业圈是首都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三圈”协同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而产业圈建设,正从“项目转移”向“生态共建”转变。

规划建议强调“推动产业协同圈强链补链”,要求构建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具体措施包括“提升产业合作平台质效,推动京保石、京唐秦、京张承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发展”。

这一布局将形成覆盖更广、协同更深的产业协作网络。在创新发展方面,《规划建议》要求“深化协同创新,做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促进创新资源共享,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随着“三圈”建设的深入推进,现代化的首都都市圈建设正从“物理拼接”走向“化学融合”,从浅层协同走向深度协同,这必将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更强动力。

撰稿 / 谢良兵(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陈丽艳(QX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