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个人征信可修复,助力困顿者重塑良好信用

2025-10-29 03:05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个人征信可修复,助力困顿者重塑良好信用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10月2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论坛上表示,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信用,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基石,如同个人的经济身份证,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从贷款买房、购车到申请信用卡,良好的信用记录是开启便捷金融服务的钥匙。然而,一些人因失业、收入锐减等不可抗力因素,不幸陷入债务逾期的困境,即便在事后偿还了债务,但那刺眼的违约记录却如影随形,在征信系统中存续5年之久,持续对他们的经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金融领域,还可能波及就业、租房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利于更好发挥信用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该政策明确,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一举措无疑具有多赢效应。

从个人层面来看,它为那些受疫情影响的诚信者提供了重新出发的机会。这些人并非主观故意违约,而是在特殊时期无力偿还债务。信用救济政策消除了他们身上的信用“污点”,让他们能够重新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顺利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恢复正常的生活和消费节奏。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经济的复苏,还能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从社会层面而言,这一政策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包容。在不可抗力面前,每个人的生活都可能突然陷入困境。信用救济政策避免了因一次意外违约而对个人进行长期惩罚,彰显了社会对特殊时期困难群体的理解和关爱。它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从金融体系的角度分析,信用救济政策并不会削弱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相反,它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灵活调整。对于那些恶意违约、拒不还款的人,依然会受到严格的信用惩戒。这种有区分、有弹性的政策设计,既保障了诚信者的权益,又维护了金融秩序的稳定。

当然,信用救济政策的实施需要严谨的程序和必要的技术准备。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确保政策的执行准确无误,避免出现滥用或误用的情况。同时,这也提醒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重视信用建设,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和战略眼光的举措。它为那些在疫情中遭受信用挫折的个人带来了温暖与希望,也为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期待这一政策能够顺利落地实施,让更多的人受益,共同构建一个更加诚信、和谐、繁荣的社会。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王琦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