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10月16日报道,202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在2020年进入“30+”的较低浓度水平后,四年时间内又下降了近20%。截至目前,“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展顺利,预计到年底将超额完成国家要求,实现高质量收官。
秋日暖阳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绿树青草环绕其间,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这幅画卷背后,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交出的亮眼成绩单:PM2.5浓度四年下降近20%,2024年优良天数达290天,重污染天数仅2天,比2020年减少了8天。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PM2.5浓度为2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优良天数226天,同比增加18天;污水处理能力达800万立方米/日,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河湖水域成为鸟类迁徙驿站和栖息乐园,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频现多个水域。建成各类公园1100个,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近三成……数字背后,是一场深刻的城市生态革命,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北京奇迹”的深化与拓展,彰显了环境治理的系统性与持久性。深入实施“0.1微克”攻坚行动,深挖减排潜力,巩固“北京蓝”成效。推进结构减排,加速车(械)新能源化;推进工程减排,加快企业“含绿量”提升;推进管理减排,强化城市精细化治理;聚焦科学治理,完成第四轮PM2.5来源解析并发布结果,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支撑。PM2.5浓度从2020年进入“30+”水平后,四年内再下降19.7%,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充分体现了北京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韧性和持续性。
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落地,标志着北京从“功能城市”向“生命城市”的升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推出的《北京公园游憩体系专项规划》不仅关注公园数量的增加,更注重公园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融合。未来10年将新建200个公园,改造提升老公园,建设公园游憩活力圈,这些举措超越了传统的绿化美化范畴,体现了“城市即公园”的先进理念。通过拆除725个公园的围栏,打破了物理与心理的边界,使绿色空间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组成部分。公园不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串联居住、工作、文化、商业的绿色脉络,这种规划思维的本质是将生态价值融入城市核心功能,使城市成为有温度、有呼吸的生命体。当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日常,当绿道连接起生活场景,展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
能源结构的革命性调整,揭示了环境治理的根本路径。北京市发改委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优质能源占比已达99.7%,煤炭消费量从2012年的2180万吨降至32万吨,降幅惊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0万辆,是“十三五”末的近三倍;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近三成。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揭示了环境问题的根源性解决方案。唯有从能源结构入手,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北京的经验表明,环境治理不能仅限于末端治理,必须向前端延伸,从能源供给结构、消费模式等根源问题着手。这种系统思维使北京的环境改善具有了可持续性,避免了“治标不治本”的困境。特别是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交通优化的协同推进,形成了良性循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凸显了现代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与创新性。北京的环境成就非单一主体所能实现,而是政府、企业、社会多元互动的结果。生态环境、发改、经信、交通、水务等部门的协同作战,体现了跨部门协作的治理创新;北京公交集团通过车辆电动化获得碳配额收益,展示了市场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公众对蓝天白云的期待与行动,构成了环境治理的社会基础。这种多元共治格局是北京环境治理的重要特色,也形成了可持续环境治理的合力。
蓝天白云下的北京,正以崭新的生态底色诠释着大国首都的现代化形象。北京的环境治理经验,已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