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中,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面对群众新诉求或改革新问题,个别干部总习惯性抛出一句“以前都这样”。这句轻描淡写的托词,恰似一块生锈的盾牌,既挡住工作创新的锐气,也遮住责任担当的光芒。
“以前都这样”的背后,是思想惰性在作祟。曾推进社区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时,需各部门打破数据壁垒,一位同志却以“纸质台账用了十几年”为由拒绝配合。他无视群众“少跑腿、好办事”的迫切需求,将旧习惯当作不可逾越的铁律。这种思维定式,本质是把经验主义奉为圭臬、把路径依赖当成工作指南。时代在变、群众期待在变、治理场景也在变,若总抱着“老黄历”过日子,用过去的标尺衡量当下工作,不仅会错失发展机遇,更会透支群众信任。
不可否认,过往经验能让人少走弯路、避免“踩坑”,但经验绝非固步自封的“资本”,更不是包打一切的“万能钥匙”。一味迷信“以不变应万变”,不顾现实变化盲目“按惯例”办事,实则是懒政怠政,暴露创新能力、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缺失。从“放管服”改革打破审批桎梏,到疫情防控中动态调整策略,再到基层治理“接诉即办”机制创新,这些进步都是对“以前都这样”的突破。通瑞嘉苑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中,我们摒弃“政府说了算”的传统模式,邀请居民全程参与方案设计,结合社区人员构成规划活动区域,最终赢得群众认可。事实证明,唯有跳出“路径依赖”的舒适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破除“以前都这样”的思维惯性,既要干部提升主动担当意识,更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标尺,鼓励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干部;对墨守成规、敷衍塞责的行为,及时纠偏问责。同时,要为干部创新提供容错空间,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怕犯错、敢于尝试。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发展任务日益艰巨。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以前都这样”绝不是推卸责任的借口,更不是停滞不前的理由。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主动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才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合格答卷。(北京市通州区潞邑街道办事处 关昕)